2012届高考语文作文突破审题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逍遥右脑 2014-02-05 11:37
第4课时 作文突破一 审题
点拨提升
一、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它是介于旧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2011年17套试卷中的作文,有9个省市选择考新材料作文,占了大多数。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会限定文体,而新材料作文的文体不限(最大限度是不要写成诗歌)。
过去的材料作文,强调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允许有较多的立意,只有最合适的立意,而不强调最佳立意。这是新材料作文的特点。这种作文提供的材料更为多样,既利于考生能多角度立意,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新材料作文,吸收了过去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相比,审题立意的难度加大了。由于过去的高考中,话题作文长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备考中教师有意无意地漠视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以致有相当部分的考生遇到新材料作文时,面对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些茫然失措,写出的作文往往偏离了题意。为了在写新材料作文时不偏离题意,考生有必要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一些程序和方法。
(一)文字材料
审题如审案,讲究一个“细”字。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没有读懂材料,像盲人摸象一样摸住一处就写一处,结果往往会偏离题意,审题应按步骤操作。新材料作文(文字材料)的审题程序是:
1.概括材料明要点
理清材料涉及的人或事物,如果是多个人物,确定谁是主人公;写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多的,还要注意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明确材料说理的角度。
2.确定性质和倾向
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和命题者的倾向性。材料的结果好的,其性质往往是正面的,命题者的倾向性往往是赞成;材料的结果不好的,其性质往往是反面的,命题者的倾向性往往是贬抑;如果材料的结果不明朗,材料的性质往往是蕴藏的,应辩证分析,分析命题人的真正意图。
3.关键词语抓得准
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吃透材料的基本意思,是文字材料作文审题的最基本要求。新材料作文的关键词语常常是材料中议论或抒情性的语句或是总结性的语句。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后,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可用“只有……才……”的形式把关键词语变成一个有倾向性的观点。如关键词是“适度”可以转换为“只有适度,才能事遂人愿”。
4.筛选观点定主题
根据材料的内涵,认真分析材料中可能蕴含的各种观点,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筛选出切合材料的、自己感受最深的主题。结合材料的性质和出题者的倾向性确立主题是最起码的要求。对多角度多含义的材料作辩证分析,是保证主题正确的必要过程,罗列观点的过程就是对材料全面分析的过程,也是防止跑题或偏题的好方法之一。
特别提示:一定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含义多角度分析材料,排列观点,再从中选出第一主题。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原材料,结合现实生活,列出二到五个观点,为“好中选优”作准备。罗列观点的过程就是对材料全面分析的过程,也是防止考生脑袋一热抓住一个就写、结果跑题或偏题的好方法。
示例1:2011年全国课标卷的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1)概括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如何理解“中国崛起”。
(2)确定性质和倾向。该作文材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备受世界媒体关注,信息指向主要集中在材料的第一段;二是中国崛起的突出表现,这主要是第二段的信息。其含义是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快速增长。第一个信息是现实结果,第二个信息是具体形式。两则材料的信息,其性质和倾向都是正面的。
(3)关键词语抓得准。“中国”“崛起”“变化”等。
(4)筛选观点定主题。①中国崛起的具体体现如“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等。②中国崛起的实际过程。③中国崛起的真正原因。④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⑤中国崛起的背后。
示例2:2011年辽宁卷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1)概括材料明要点。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家问学生是否闻到苹果的香味,结果说法不一,大多数学生说闻到了,但也有三个学生坚持自我。
(2)确定性质和倾向。哲学家教育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材料的性质是中性的,但通过问题的回答却有了褒贬之分。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要贬的,但毕竟有三个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期待的,这是褒的。
(3)关键词语抓得准。“香味”“闻(不闻、闻到了、没闻到)”“默不作声”“摸”“感冒”。
(4)筛选观点定主题。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不人云亦云,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等。
(二)看图材料
看图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看图画或照片写文章。要使文章能准确地反映图意,看清画面是必不可少的。要看清画面,一是总观全图,看全貌,并有步骤地进行观察。二是观察背景和人物。如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近景和远景怎样配合,它们和画面上的人物有什么关系;还有人物的身份、年龄、活动情况等。
三是观察细节(如人物表情、服饰、用具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什么能流芳百世?除了画面上耶稣和他12个门徒在同进最后的晚餐那动人的情景构成画面的整体美以外,还在于这幅画的细节特别感人,尤其是那个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的面部细节画得传神。绘画是如此,看图作文也是这样。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看清画面上有哪些细节,想一想作者画这些细节的目的。四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一幅画的主题抓得准,看图作文才能写得好。这样,我们就要细心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在画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颂扬什么?批评什么?作者要说明什么?又是怎样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在画面之中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看图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变式。它与材料作文的不同,只在于看图作文提供的是图画材料,材料作文提供的是文字材料。所以看图作文的审题思路与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大同小异。新材料作文(图片材料)的审题程序是:
1.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看图中画了哪些人物或事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上面有哪些文字,文字的表达指向是什么。要找全,找准,不要遗漏。
2.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依据事件的结果,判断图画的性质是正面的,反面的,还是中性的。
3.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即命题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或者要说明什么道理。
4.分析原因找说明道理。即分析命题者为什么提倡,为什么反对,如果命题者的倾向性是中性的,要辩证分析,找出命题者要说明的道理。
5.根据性质倾向定主题。根据画面的性质、出题者的倾向性,确定第一主题。确定主题时,考生要联系头脑中的储备材料,联系现实生活。
示例:[201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王铎作品改动)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1)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四只猫,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盘鱼,第一只猫吃完了鱼,双手抚肚;第四只猫未吃鱼,去捉老鼠;第三只猫对第二只猫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2)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第三只猫、第四只猫是主体,材料的性质主要是反面的。
(3)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命题者的倾向性是不反对第一只猫“享受”鱼,赞成第四只猫捉鼠,但是反对第三只猫认为有鱼吃就忘记自己捉鼠的职责了。
(4)分析原因找说明道理。生活条件好了,猫吃鱼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在于第三只猫和第四只猫之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好奇,猫抓老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因为有鱼吃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我们可以由此向人生社会拓展,就会发现这幅漫画的寓意原来如此: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有“鱼”吃了,是不是要放弃自己“捉鼠”的本分、职责呢?
(5)根据性质倾向定主题。 享受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本性、追求、奋斗。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是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指定的题目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可分为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基本格式是“题目+要求”。题目主要针对作文内容作限定,要求则是就作文的体裁、篇幅等形式作出限制。有时,命题作文就还会在题目和要求之前加上一小段提示。题目、要求、提示都要仔细审。
命题作文在高考中一直受到重视,自2006年到2010年18套试卷中,是命题作文的,依次是2006年7个,2007年9个,2008年8个,2009年8个,2010年7个,到了2011年,17套试卷中有7个,由此可见,命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考试的主要形式。审题准不准决定着命题作文写作的成败。命题作文对于题目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标题本身规定了写作范围,也规定了不能写的范围。为此,命题作文审题必须清楚下列三点:
(一)辨清文体
拿到一个作文命题首先要审清楚题目要求写什么文体的作文,是要求写记叙文,还是要求写议论文或说明文。近年高考作文虽然文体不限,但有的作文标题本身是有明显的体裁倾向性的。如果不顺着标题本身固有的体裁倾向性来写,势必事倍功半。例如,2011年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2010年湖南卷“早”、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____的门口”等适合写记叙文。2011年江苏卷的“拒绝平庸”、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等比较适合写议论文。
有的作文标题本身没有明显的体裁倾向性,如2011年广东卷的“回到原点”、2010年广东卷“与你为邻”、2009年四川卷“熟悉”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决定写什么文体。考生自始至终都要严格按照审准的体裁来写,决不能中途易辙。要切记:跑题绝不仅仅指主旨内容方面,体裁四不像也属于跑题。
(二)明确特指
就是把文章的内容限定在题目外延所规定的范围之内。首先要明确允许写什么,不允许写什么。如: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题目的“原点”,就不能写成“中点”“半山腰”“突出点”等;2011年湖北卷“旧书”的“旧”,特指“过去的”“历史上的”“传统的”等,不允许只写时尚的,不写“旧”的就是跑题。对于究竟写什么,考生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来写,作文的特指究竟指向哪一个方面,审题时必须想好。
需要指出的是,在考场上“辨清文体”和“明确特指”这两步往往同时进行。如2011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这世界”可大可小,大可指全世界,小可指小家庭,也可指某一个圈子。“需要”就是社会的缺失方面,因为缺失才需要;因为社会的缺失才弥补。只允许写“需要”,不允许写不需要或无关的东西。“你”可实指,指具体的人,如父母、姐妹、兄长、师友等。“你”也可虚指,主要指境界与思想等。在这个大范围内考生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散文等。
(三)抓住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的内在含义。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不是要考生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考生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即抓住题眼。题眼抓得准不准直接决定作文写得好不好。怎样才能抓住题眼呢?
1.词语类文题往往其本身就是题眼
审题立意时,要准确理解这个词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进而切入题意的深层:要抓住词语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要在参透事物的本质特点的基础上解读出该命题包含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以及道理和规律。如2010年湖南卷作文题“早”,看到这个“早”字,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可以想到“早离早散早好”等,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因此留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是很大的。
2.偏正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其“偏”
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命题规定的写作对象,而短语的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命题的特殊要求,因此常被认作题眼。如2011年湖北卷的“旧书”,就偏在“旧”,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某个求学阶段的某本书,以及围绕该本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历史或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传承与继承”等话题。作文的主题只有鲜明有力地突出这些题眼,才能得高分。
3.动宾短语的题眼一般在“动”
即宾语前面的动词。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写作的重点所在,这也就决定了它的题眼地位。如2011年四川卷的“总有一种期待”,标题为一个动宾短语,动词“总有”即“一直有”“一向有”,宾语“期待”即期盼、等待。首先应回答清楚“期待什么”,可从小我角度构思,如期待成功、期待幸福、期待真诚友情等;也可从大我角度构思,如期待社会和谐、期待国家强盛、期待世界和平等;还可逆向构思,如期待对手。然后应重点回答“为什么总有”,要结合期待的内容深入分析,这是写出文章深度的关键之所在,也就是“题眼”。
又如2011年广东卷的“回到原点”,先确定“原点”,然后就只能围绕“回到”来写。再如2011年江苏卷的“拒绝平庸”,题眼就是“拒绝”,表现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还如2010年江西卷“找回童年”的重心是“找回”。但这并不意味着“宾”的不重要,相反更要先认真确定好“宾”。
4.主谓短语的题眼一般是谓语
例如2007年辽宁卷“我能”,文题中的“我”(主语)是行为主体,文题中“能”(谓语)就大有讲究了。首先,这个谓语是个能愿动词,意思是“具备某种能力”。那么以“我能”为题作文,文章所表现的就不应该是“过程”或“结果”,而只能是潜在于“我”身体内的一种能力以及将这种能力充分展示出来的冲动和愿望。
其次,这个“谓语”没有宾语,“我能”什么,写作时应该补出来(从这个角度说,这又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从语法上讲,“能”可以带各种不同的宾语(甚至是比较抽象的事物),但考生决不能率性而为,任意填补,而要兼顾文题中“我”的限制,从自身实际出发精心选择,补出“能”的具体内容。
5.并列短语的题眼,往往体现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
理清出现在文题中诸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这类文题审题的关键。2010年广东卷的“与你为邻”中的“你”是题眼,是主,“邻”是从,无论写什么必须突出“你”的主导地位。2009年重庆卷“我与故事”中,两者是主从关系,“我”是主,“故事”是从。写故事、谈故事等必须突出“我”的主导地位。2007年四川卷“一步与一生”是个并列短语,究其深层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一步”是局部,是过程,而“一生”则应是整体,是结果。抓住了题眼,我们就能迅速把握题旨,围绕“每一步都是一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基本认识,确定文章的立意。
而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也是一个并列短语,但写作时则需要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写到,可以侧重一个方面,但绝不能舍弃另一个方面。
6.句子类的题眼一般是该句子的谓语
这类作文题目往往就是一个观点,或者隐含着一个观点。如2011年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题眼是“需要”,为什么需要?怎样需要?如何需要?都是可以说的内容,“需要”就是观点。再如2011年安徽卷的“时间在流逝”,可以是表面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但更重要的是诸如下列一些隐含的观点:时间在流逝,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时间在流逝,救援工作在紧锣密鼓;时间在流逝,德才兼备、怀才不遇的人在无聊地打发时光;
时间在流逝,麻将桌前长城在更新,我们的民族生存状态堪忧;时间在流逝,癌症患者在战斗不止;时间在流逝,个体生命在消长,整体生命在生生不息;时间在流逝,世界在变化,新陈代谢不可逆转;时间在流逝,生命因为美丽和丰富而延长;时间在流逝,我们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在丢失;时间在流逝,机遇在一个个瞬间中错过;时间在流逝,高考在进行,厚积才能薄发;时间在流逝,感情在强化……
示例: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审题步骤:
(1)辨清体裁。本题目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都可以。以写散文较容易展开。
(2)明确特指。先明确大的范围,“回到”是指返回并到达原来的地方;“原”,又指根本或开端;“点”,是指位置。动宾式结构,有比喻的性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原点”可实指,也可通过引申、比喻等手段获得虚指意义。“回到原点”可以是一种反思反省后再出发的大智慧,也可以是一种调整策略或力量后的再出发、再冲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艺术;还可以是表面上写一种重复或位置复原,其本质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其次,要在这个大范围内筛选出自己熟悉的有把握写好的题材,考生可以就生活中的具体话题,如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还可以写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等。
如现在的法网冠军李娜,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处于巅峰状态,又要向新的目标进军。既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同时还是一个原点。
(3)抓住题眼。“回到原点”的题眼好找,就是“回到”,“回到”是有限制的,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地任意发挥。可以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以侧重写“怎样回到原点”。例如,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奋斗的进取之心,回到人的本真和纯洁。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审题同新材料作文审题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新材料作文可从和材料有关的不同的角度中任选一个立意,话题作文只能从话题的角度立意。
1.审话题的背景材料,明确要点。即材料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2.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是什么。认清出题者的倾向性是什么。(赞成、反对、辩证分析、自由选择等)
3. 辨清体裁。自始至终都要严格按照审准的体裁来写。
4.审提示,或抓住话题的关键词,或由因溯果,确定主题。明确字数、范围、方向,把握立意的重点。要特别注意抓住话题的关键词语,吃透话题的基本意思。确定主题时,要保证主题的指向同背景材料的倾向和提示语的导向完全一致,高度统一。可以用“只有……才……”的语言模式把审题思想转换成主题。
示例: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什么是“院士”,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做饭、扫地,深深地感动了学生。学生说 “她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2009年9月,香港大学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材料二: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20年独守讲台,13年残体支撑,在大山深处点燃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小村里一代代渴求的眼睛。他在33年间延展自己的爱心,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在春天发芽。他因“师魂灿烂”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1)话题的材料选取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校园领域中的普通人,很容易拉近与考生的心理距离。校工和乡村老师极其普通,却依靠自己的爱心与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人。
(2)材料的性质是积极的,这个话题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可写性、情思性,彰显了时代价值、个性特色、生命追求和理想信念,非常切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紧扣社会生活,让考生关注主流价值取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可以围绕材料、人物,深入挖掘,写成一篇议论文;也可以联系身边的人物,诸如老师、同学、邻里、亲友等进行描述,写成记叙文;或者兼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大家完全可以从自己观察的视野出发,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真实情怀。
(4)抓关键词“情有独钟”和“44(33)年”“妈妈”“影响”“点燃”“爱心”“师魂”等,确定主题为:我们身边更有大量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勤于吃苦、乐于干事的普通平凡人物。让我们沉静下来,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社会,重新认识生命、认识价值、认识崇高,回归生命的本真,坚守内心的信仰。
新题精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
第4课时 │ 新题精练
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材料人物:寒鸦、宙斯、众鸟。主体人物:寒鸦。主人公做了什么事:寒鸦捡起众鸟脱落的羽毛,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事件的结果: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2)材料的性质:反面。出题者的倾向性:贬。为什么贬:寒鸦虚假的美丽只能骗一时,不能够骗一世。众鸟揭穿寒鸦后,他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
(3)关键词语:“小心翼翼”“粘住”“丑陋”“漂亮”“丑陋”。
(4)确立主题: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说要追求真实的美,虚假的美丽只能骗得了一时,不能够骗得了一世。当谎言被揭穿,结局有可能会更加悲惨。从这个角度可以产生很多主题立意,如“认清自我、拒绝假象”“真实和虚假”“欺骗”“虚荣”“投机”“耍小聪明”“坚持自我”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
对待贫贱富贵的态度,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识别一个人的重要标尺。上述对话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社会生活和个人实际,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材料的主体: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贫穷却乐道,富贵却好礼。
(2)材料的性质:正面。出题者的倾向性:中性为主,有正面、赞扬。
(3)关键词语:“谄”“骄”“乐”“礼”。
(4)确立主题:①人生的意义不只在于获得温饱,而更在于追求温饱之外的更高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中无暇也无法分心分力来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
②认识到对事物,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的,而有些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可能接近,却是永远不能达到的,因此而用主要精力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的事情,却不忘对此之外事情的尝试,以试探是否能最终达成;③人生的快乐在于工作;④可以通过礼使人知道如何与人平等相处,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同他人,尤其是贫贱之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得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材料的主体:弓的主人。主人公做了什么事:弓的主人出于对弓的“珍惜”请人雕刻弓。事件的结果:弓断了。
(2)材料的性质:反面。出题者的倾向性:贬。为什么贬:弓的主人出于对弓的“珍惜”请人雕刻弓,反而毁了弓;因为他过分追求形式美、外在美、表面美而破坏了内在美。说明的道理:不能因为追求形式美而破坏了内在美。
(3)关键词语:“珍惜”“雕图”“断”。
(4)确立第一主题:“不要让爱成害”或“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美、外表美而破坏了内容美”。
4.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漫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概括画面内容和要点。本则漫画的主体是一个人,左边有一个衣服架,前边墙壁上有多个衣服挂钩,衣服架和墙壁挂钩上都没有东西,这个人脚下有一圈虚线,是他活动的轨迹,最重要的是整幅漫画的点睛之笔——三个字提示“帽子呢?”说明这个人是在找帽子。
(2)确定画面主体和性质。帽子就在身边却找不到,性质是反面的。
(3)确定命题者的倾向性。事件的结果是画中人没有找到帽子,原因是他只知去自身之外的衣服架和墙壁挂钩上去寻找,却不知摸摸自己的头,在脚下都形成了“圆圈”运动的轨迹。很明显作者是反对的。
(4)分析原因找说明道理。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也会像画中人一样,只知把目光投向外界,而且眼光只限于身边的一个小范围,这是思维定势或思维束缚造成的,可从打破思维定势或束缚方面立意;帽子明明戴在自己头上,画中人却不能想到自己,这又属于不能认清自己和不能发现自身优势,也可从此种角度立意。
(5)根据性质倾向定主题。如:打破思维定势、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恐龙灭绝了,但留下的化石依然显示出它们曾经的强大;孔子去世了,但儒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思考;北京奥运会结束了,但奥运精神依然振奋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那些过去了的一切,虽然已经从人们的眼前离去,但它们背后的某些东西也许永远不会在我们心中消失。
请以“__________依然在”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辨清体裁。本题目除诗歌外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写记叙文或散文比较容易出彩。
(2)明确特指。必须先作出选择,选择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事物、人物等,填写在横线上,然后结合提示语可以得知应该辩证地看待“依然在”的内涵。“依然在”的是遗迹,是精神,是思想。
(3)抓住题眼。题眼是“在”,运用增加词语大题小做法,确定主题:“落水救人者牺牲了,其崇高品德依然在”,“申办冬季奥运会失败了,美好追求依然在”,“旧屋消失了,民风依然在”……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有成功有失败。一切机遇会来,一切波折会走,一切都会过去,好在还有下一次:下一次参与,下一次拼搏,下一次轮回,人生下一步,人生下一站……快慢交替,强弱换位,胜败逆转之事古今中外难计其数。下一次就是新的起点,拐弯处就见太阳……
请以“还有下一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辨清体裁。本题目记叙文、议论文、散文都可以写。文体选择上比较自由,写议论文相对较易,写散文也比较容易出彩。记叙文要有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注意细节描写要准确生动;构思要有波折;文中要有比较恰当的抒情、议论来升华主题;能抒发真情实感等等。议论文要求能在开头界定好主题,确立好具体的中心论点;能合理有层次地设置分论点;注意辩证分析;举例要贴切、新颖;语言要合理不偏颇等等。
(2)明确特指。结合提示语可以得知应该辩证地看待“还有下一次”的内涵。从正面来看:“还有下一次”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可以给失败的人以安慰,是不认输、不气馁的表现;从反面来看:“还有下一次”也可能是一种对失败的搪塞,是自欺欺人的借口,会使人在自我安慰中变得安于现状,是不肯直面现实、不敢承担失利的表现。
(3)抓住题眼。题眼是“下一次”,运用增加词语大题小做法,确定主题。谁还有下一次,下一次怎么办。如“还有下一次,不认输!”“还有下一次,要坚信!”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储蓄”是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或物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到银行里。其实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储蓄。储蓄知识,储蓄情感,储蓄审美……储蓄人生,应当要储蓄人生中那些宝贵的事物。
请以“人生中的储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辨清体裁。本题任何文体都可以写。
(2)明确特指。先明确大的范围,它的外延规定只能写跟“储蓄”有关的事。其次,要在这个大范围内筛选出自己熟悉的有把握写好的“人生中的”事例。把题目具体到自己掌握的范围内,即做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抓住题眼。题眼就是“储蓄”,运用增加词语大题小做法,确定主题。如“储蓄”人生中的什么、谁“储蓄”,具体化后的部分就是题眼,就是写作重点。如储蓄能力、储蓄知识、储蓄金钱、储蓄爱好、储蓄真情……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纽约有一位心理医生,执业多年,成绩卓著,他即将退休时,写了一本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专著。这本书足有一千页,书中有各种病情的描述及其治疗办法。
有一次,他应邀到一所大学讲学。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著作,说:“这本书有一千页,里面有治疗方法三千种,药物一万类,但所有的内容却只有几个字。”
在学生惊愕的目光中,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如果,下一次”。
他说,造成自己精神折磨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上大学”“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可见,左右你心理的,有时候并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心境的好坏,它常常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心境与成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请你以“心境与成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提示】 (1)审话题的背景材料,明确要点。材料要点:心理学家讲座,提出的观点是:心境的好坏常常会影响你成功与否。
(2)根据事件的结果确定事件的性质是什么(正、反、中),出题者的倾向性是什么(赞成、反对、辩证分析、自由选择)。性质是中性材料——作者让考生自由选择,好的心境,成功;不好的心境,失败。出题者的倾向性提倡好的心境避免坏的心境。
(3)审提示,抓住话题的关键词,确定主题。关键词:心境、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