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5-22 09:03
在与洋人打交道中,美国人白齐文是最令李鸿章头痛的一个,双方最后剑拔弩张、反目成仇,彼此欲将对方除之而后快,这一段恩怨最终以白齐文"覆舟溺毙"了结。不过白齐文真的是"覆舟溺毙"吗?此事的确不无可疑之处。如果不是"天道"而是李鸿章等人设计杀白,则反映出他们狠毒异常,故有必要详述此事原委。
白齐文于1836年出生,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就有到东方创立一个帝国的梦想,青年时开始周游世界。来到中国时正赶上华尔在组建"洋枪队"(后改名为"常胜军"),白齐文就做了他的副手。华尔在1862年9月被太平军打死后,清政府任命白齐文管带"常胜军"。白齐文性情暴烈,与李鸿章及一些地方官屡有激烈冲突,被李免职。
白齐文被免职后心有不甘,几经努力想官复原职,但均被李鸿章严词拒绝。忿忿不平的白齐文转而于1863年7月初从上海赶到苏州,投奔太平天国,一方面想报复清政府对他的"不公",一方面仍借机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到苏州后,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接见了他,表示接受其投诚。太平天国将他的名字改译为"白聚文",成为太平天国的"洋兄弟"。当月下旬他又回到上海,招集旧部陆续前往苏州转为太平天国服务。8月初,他约定曾在清军小炮船"高桥号"当船长的钟思和其他几个人在青浦抢夺"高桥号"小炮船,驶回苏州,为太平军服务。谭绍光对他颇为信任,挑选了两千多人交他训练,但因外国军官人数不够只训练了一千多人。不久,他到天京谒见忠王李秀成,想要支部队归他指挥,并可单独行动。李秀成对他款待非常热情,并让他住在天王府中,临别时又隆重设礼相送,但却未答应他要独立指挥权的要求,命令他仍只带领自己原有的一小队人马。
由于白齐文在"常胜军"官兵中威望较高,其中一些人也想投奔他。对此,李鸿章和戈登都大为紧张,加紧了对"常胜军"官兵的控制。李鸿章在1863年8月向朝廷报告说:"现在苏州贼势亦蹙,吴江复后我军进步较快。惟白齐文回沪,闻已密投苏贼,招募外国流氓百余人陆续投往,并有代购洋枪炮情事,英国文武各官皆走相告。"他强调已经"札行"美国驻沪领事,要其尽量抓捕、解办白齐文,"并商令戈登、程学启等严为防备,通饬前路营卡一体查拿"。由于清方防备严密,白齐文几次为太平军大批购买军火的努力均未能成功。
由于无权独立指挥大部队,只能指挥自己那支不到一百人的洋兵和"高桥号"小炮轮,白齐文的能力和作用都备受限制。眼见局势对太平天国越来越不利,他向李秀成提出放弃苏州、天京,集中力量全力北攻的建议。这确是太平天国当时挽回败局的正确战略,故为李秀成采纳,并在苏州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提出,苏州失陷后李又赶回天京向天王洪秀全面奏,但此建议被洪秀全坚决拒绝。白齐文率领的"洋兄弟"不到百人,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伤亡日增,最后只剩下四十余人,且大半负伤患病,许多人要求离去。白齐文请示谭绍光后,同意他们离去,在1863年10月中旬给他们发了盘缠、路凭,并准备了一些船只,而对少数自愿留下的则"相待如初"。几天后,白齐文旧病复发,也提出回上海治病。对他的要求,谭绍光也痛快地答应,并担心他在路上会被李鸿章俘获杀害。对此,白齐文回答说戈登保证他平安回到上海。白齐文走时,谭绍光以隆重的军礼相送,并用自己的轿子和卫队将他送到前线两军相交处,同时还给戈登写了一封信,说明白齐文病重,希望戈登能将其平安送到上海治疗。这一切都使白齐文深受感动,到上海后他就在英文《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声明自己"直到此刻为止,仍然没有丝毫背叛太平天国的意念"。美国驻沪领事怕他在中国招惹是非,急忙将他送到日本横滨治疗,不许他再回中国。病好后他曾两次返回上海,又两次被美国领事强送回日本。1864年春,他又从日本潜回中国,因上海一直对他严密防范,这次他改从宁波登陆,终于成功。此时天京告急,白齐文在暗中招募队伍、租雇轮船,想去解天京之围。消息传出,清方大为紧张,加紧了对他的防备,他的意图终未实现,天京不久即被清军攻陷。1865年春,白齐文听说太平天国余部、侍王李世贤驻兵福建漳州,于是投奔前往。但在距漳州咫尺之遥的厦门附近,被已得消息的厦门海关俘获,送清军郭松林部关押。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翻译中国人细仔和英国人克令,他们一行被押送福州监狱。
抓到白齐文,李鸿章与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大为高兴,认为去掉一心头之患,他们认为"闽中贼匪未平,又距海口甚近,设有疏虞,关系非浅",因此决定将白从福州起解,押往苏州。1865年6月25日,据李鸿章奏报说,船行至浙江兰溪县汇头滩时突遇大风大浪,白齐文、细仔、克令及一些负责押送的中国官兵"舟覆溺毙"。
此事端的是蹊跷。因为白齐文是美国人,按照近代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触犯刑律的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权审理,因此清政府无权审理白齐文案,只能交美国领事审理。李鸿章当然知道这些,在此折中写道:"查白齐文叠助粤西发贼,谋害中国,按律久应诛殛。此次仍敢潜入漳州内地,投逆被获,本应立正典刑,即美国公使卫廉士,亦有白齐文既经投贼,已失体面,美国不应庇护之语,特以监禁听候严办。"他不无得意地说白齐文翻船溺毙,"虽中国未申治罪之权,而该犯穷凶极恶,致伏冥诛,足见天道之不爽"。如此凑巧,果真是"天道之不爽"么?对此,当时就有人表示怀疑,认为很可能是李、左等人怕美国公使坚执领事裁判权,将白齐文交美方审判后不会受到严惩而设此毒计,不是"天道",而是"人事"。上海的外国人和报界舆论就认为白齐文是被害死,而近人陈锦松在《松沪从贼纪略》中谈及此事时写道,白齐文被"闽关获之,送郭军门松林行营,郭不敢杀,械送过桐江,舟覆而死,或曰,亦委员以计杀也"。而李鸿章在刚刚抓到白齐文时给朝廷的《拿获白齐文片》中咬牙切齿地写道:"查白齐文穷凶极恶,叠次甘心助贼,情罪重大","此次由郭松林营中拿获,若当时作为对敌杀死,可省葛藤。该提督等因系洋人及税务司公同盘获,无法消弭,既经解闽讯办,恐未便即予骈诛"。他遗憾没有机会将其作为战斗中的敌人打死,承认由于当时还有捉拿白齐文的其他洋人在场,郭才"无法消弭"。但他仍不甘心,向朝廷请示"应否由臣咨覆左宗棠即将白齐文正法,余犯解交该领事严办。抑俟敕下总理衙门与美公使反复申明情节,诘以如何严办或治以死罪,使其不能置辩之处,均候旨饬遵,臣未敢擅便。"对白齐文那恨之入骨、必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心跃然纸上。这些均表明李鸿章等确有"作案"的动机和条件,如果真是他与左宗棠等人设计杀害,则足证其性格中狠毒无情之处。
或许是考虑到白齐文给自己添了太多的麻烦,同时更不愿因此破坏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美国政府并未深究白齐文死亡真相,而且自愿放弃了领事裁判权。此案就此了结。
虽然很多因素表明很可能是李鸿章等设计杀白,但毕竟还没有找到最终的证据铁定无误地证明白确是他们所杀。此案,可能成为永远无法水落石出的历史之谜;在人类历史中,这种无解的历史之谜又何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