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深陷子女教育五个误区
逍遥右脑 2017-05-21 10:06
“如今,我在教师的岗位上,找我解决孩子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从而感觉到家庭教育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大。”人大附中数学教师王金战提出,教师要有教师证,开车要有驾驶证,但有一个职业却无需证件——做家长。而现在所有的家长都属“无证操作”,但教育孩子又恰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因为,14岁之前是孩子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段时间要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一些失误,可能对孩子一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误区一对孩子要求过高
如今的父母,不少人逼着孩子上各种学习班,做各种复习资料,最后可能导致孩子失去了童真、童趣甚至童年。于是,孩子提前出现了厌学的情况,甚至表现出来讨厌教师、讨厌学校、讨厌家长。为了表示抗议,他们不惜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和家长闹“独立”,这些现象不少可能是因为一些家长对孩子施加了过大压力所致。
据了解,出现厌学情况的学生在各个年龄段都有,有的学生连续转学了三四个学校,还是待不下去。原来,问题的症结是孩子在哪所学校都有他看不惯的教师。看不惯教师,孩子就与教师闹对立,一闹对立就搞得自己情绪不好,进而发现周边的同学全跟他过不去,于是这样的学生走到哪里都会找到一些“痛不欲生”的理由。“我后来告诉他,需要学会适应环境,只要在人群中,就总会有左中右,你不要寄希望于周边的人都同你心态一样,拥有同样的性格或者同一个爱好,世间的美好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丰富。”王金战表示,和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谈这些道理,不少学生会豁然开朗,但是为什么在家长和教师那里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家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不能去摆大道理,不能去强迫他们,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尊重他进而引导他。
误区二批评多于表扬
教育专家介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让人难以理解。曾经遇到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遇到专家,家长仿佛把对方当做了知音,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的不是。专家问家长:“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家长想了半天竟然想不出来。
一方面,如果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有这么多缺点,未来孩子还怎么做人?另一方面,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在外人面前滔滔不绝地数落孩子的不是,说明孩子在家长面前已经没有任何自尊可言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越是那些问题孩子,越不缺少指责、批评,真正需要的是肯定、表扬。
误区三批评不在“点”上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把本身不是缺点的现象当成孩子的缺点。比如说马虎,这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孩子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了,本身不是马虎,是基本技能不过关。“我认为,这是标准的对孩子判断不准的表现。”王金战表示,“马虎”是所有人的一个共同特点,任何人都会犯点低级错误,为什么我们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
另外,很多家长都会批评孩子贪玩、懒惰。然而,玩是青少年的天性,却被家长当做缺点批评来、批评去。对于孩子,我们应该要求的是,可以长时间不学习,但是所学习的每分每秒都应该是高效的。
还有一些家长提出,孩子天天定计划,就是完不成,没有计划性。但学校教师表示,其实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制定学习计划,但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无法完成。学习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像成人工作的时间表,安排得很严格,学习过程难免要比预想的时间长。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变数,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和变数打交道,因此与计划时间不符是很正常的。然而,这种正常的现象被不少家长当做缺点去批评了。其实,孩子定计划本身就是个积极的行为,孩子既然想到要做计划,就是有一个想规划时间和效率的激情,单凭这点就是值得肯定的。
误区四缺少合理设计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强项。专家表示,在人口众多的前提下,什么都懂一点,却又什么都不精的人其实是没有竞争力的——当今这个社会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技工学校学生供不应求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现在的家长,当孩子一出生,就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以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周一到周五已经很累了,但孩子到了周末更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班带有强烈的盲目性和攀比性。家长很少考虑孩子是否适合学习这项技能——这就是独生子女时代,家长都输不起,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表现。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的钱,但是缺少对孩子长远的设计,缺少对孩子自身特点和潜能的分析和发掘。如果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其设计路线,而只是堆积了这么多“班”给他,第一孩子不需要,第二孩子学不过来,第三给孩子报了这么多班,孩子反而无法确定自己的强项、特点在哪里了。这样的学生就容易变得一点特色也没有。
误区五不能跟孩子做朋友
独生子女看似有同龄人,但是缺少朋友、缺少伙伴、缺少手足。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再不去做孩子的朋友,孩子基本上就很难有知心朋友了,其积累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这些成长的烦恼必须发泄。发泄不出来,就会越积越多,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当今的家长应该注重孩子朋友少的问题,所以应该当孩子最好的朋友,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现在的家长,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反而将提供孩子生活的必需品视为关心他们,但家长称职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真正需要的东西——理解。孩子有了朋友就会更加阳光,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更有依托,从而走得更远、更高。
专/家/点/评
伤人最重的往往来自最亲的人
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行动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渝鸿曾经对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问卷中的一个多项选择题是:“你认为家长做的哪一项最伤害你?”80%以上的孩子都选择了“唠叨”这一选项。
唠叨实际上是父母特别不理智的情绪宣泄。“人的一生中,3/10的时间都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孩子关注度极高的家长呢?”家长如果不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肯定会情绪化处理,结果两败俱伤;另外,如果家长总以情绪化的方式与人交流,孩子就会学会以同样情绪化的方式与家长交流。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忍受,大了就会反抗。
因此,张渝鸿提出,家长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认真对待孩子现实的问题。“我们嘴上老说为了爱孩子,但实际上我们有多少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平衡?”类似“该报的班给你报了,该学的东西让你学了,最后的结果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的话,一方面是家长的自我安慰,表明自己已经尽父母的责任了,另一方面也许只是表示父母已经黔驴技穷,没有办法再去影响孩子了。
教育需要家长,家长需要学习。然而,也有人质疑,父母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怎么能懂那么多教育?专家表示,身为家长,父母总是在第一时间做这个年龄孩子的老师,但事实上,家长如果不注重学习,他具备的只是以前的教育经验。所以现在太多的父母总会沉浸在对往日的回忆上,但孩子是发展的,而且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心理、生理表现。
做家长的要不要学习?肯定要学习,而且要超前学习,不仅学习怎样在生活上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成长,更应该学会如何帮助自己身心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