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4学年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带答案)
逍遥右脑 2014-01-31 18:55
2014~2014学年度上学期一调考试
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 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51—60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3.西周时期规定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A.血缘与政治结合B.社会等级严格
C.中央集权加强 D.青铜制造业发达
4.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5.下列叙述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目的是为了有效的统治 B.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C.自始至终发挥了积极作用 D.受封诸侯对周天子要承担一定义务
6.有一件出土的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某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B.说明周王朝实行奴隶制
C.体现周朝的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7.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8.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9.“(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10.《礼记?表记》所载:“母,亲而不尊。”这一记载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
A.宗法家族意识 B.男尊女卑观念
C.以义为重的价值观 D.重视父系血缘
11.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措施是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推行分封制
12.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反对分封制
C.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1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
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④副丞相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14.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
15.“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1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17.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 权力高度集中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秦始皇非常勤政D. 严格的等级制
19.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A. 西周B. 战国C. 秦朝D. 汉代
20.下列古代的官职,分组不同的是
A.太尉、提点刑狱司 B.丞相、参知政事
C.御史大夫、刺史 D.郡守、县长
21.“(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全国所有地区都设置了行省
22.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考试制度滥觞的是
A.秦朝军功授爵制度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
23.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24.《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D.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2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授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6.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7.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与下列哪些制度有继承关系
① 禅让制 ② 王位世袭制 ③ 分封制 ④ 宗法制
A.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8.“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服务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
29.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的基本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下列哪项制度不是对秦制的沿用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刺史制度
30.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 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 D.笼络王侯人心
31.下列地方行政序列属于唐王朝的是
A.州-郡-县 B.路-州-县
C.道-州-县 D.行省-路-府-州-县
32.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御史台
3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34.下列负责监察事务的官员(或机构)不包括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都察院 D.参知政事
3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反映的实质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36.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37.“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38.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三司 D.内阁
3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 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40.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废除丞相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41.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4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43.“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讲的是
A.世卿世禄制的特点 B.察举制的特点
C.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D.科举制的特点
4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
45.“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的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46.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8.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49.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50.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
51.在首都举行了册封仪式后,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的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征服。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筑城,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请问这是哪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
A.商朝初年 B.周朝初年 C.唐朝初年 D.宋朝初年
5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53.唐玄宗时,闽东人薛令之经过努力,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还当了太子李亨的老师。薛氏中进士是通过
A.地方举荐 B.家族世袭 C.严格考试 D.贤良方正
54.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度
5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56.右图是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的《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7.下列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58.“……(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5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0.《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
2.答卷Ⅱ时用兰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10分,共30分。
61.阅读以下材料(20分)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三 (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四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3)材料三中的“上”指哪位皇帝?主父偃建议怎么解决地方诸侯问题,请摘录材料回答。(4分)
(4) )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四归纳行省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4分)
6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制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平常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宋、明三代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2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相比有何不同?(2分)
(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4分)
2010-2014学年度上学期一调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51—60题每题2分,共70分)
01——10:ADBCC DCADC 11——20:CABBC DCADA
21——30:BCCCD BCDDC 31——40:CCADD CBACA
41——50:BCABB DBDCD 51——60:BCCBC ABACC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10分,共30分。
61.(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分)
⑶汉武帝。(2分)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或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2分)。
⑷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接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6分,其中,至少答出材料中的一点方可)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2点4分)
62.(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分)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自主权。(2分)
(2)增设特务机构(设置锦衣卫指挥使)。(2分)
(3)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安定。(4分)
2014学年度上学期一调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51—60题每题2分,共70分)
01——10:ADBCC DCADC 11——20:CABBC DCADA
21——30:BCCCD BCDDC 31——40:CCADD CBACA
41——50:BCABB DBDCD 51——60:BCCBC ABACC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10分,共30分。
61.(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分)
⑶汉武帝。(2分)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或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2分)。
⑷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接受中央监察机构监督: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6分,其中,至少答出材料中的一点方可)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2点4分)
62.(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2分)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自主权。(2分)
(2)增设特务机构。(2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