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逍遥右脑  2017-05-16 10:49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初中时,我的数学老师如是说。几年后的今天,我发现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当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终于走进了二中,我才发现,我迎来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从“不纯”到单纯

  你是为了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动机经历了一个从不纯渐渐到单纯的变化。

  我那个不纯的动机: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具体点,就是能考到清华。这个,可能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动机了吧?

  学习、学习、学习,最让小学生头痛的双音节词语。等到某一天,我发现我对它早已有了化不开的感情。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吧?从意识到我肩上还有责任起,我的懵懂时代就过去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开始!

  从时间的奴隶到时间的猎人

  二中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大型的校办活动。另一方面,学习上的任务一点也不少。那么,该如何安排我时间银行里的存项,是我必须考虑的问题。还记得老师组织我们去参加各学科竞赛的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每次听课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伙都集中到阶梯教室去。那里没有暖气,大伙坐在凳子上一起发抖,还是充满毅力地听下去。但是不出一个月,人数就减了一半还多。大多数人是因为高考课程和竞赛课程难以协调的缘故,不得不放弃了。到了最后,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坚持了下来。听起来有点夸张吧。高考与竞赛兼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合理地安排上天赐予的86400秒。

  怎么安排时间呢?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跑去参观竞赛前辈们的教室。前辈们把那成箱的书给我们“亮”了出来,对我造成的视觉冲击绝不亚于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时光太匆匆,这就是我的烦闷。

  我选了一个最古老的办法:延长学习时间!也就是一个字儿——“挤”!这个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考究,但对一部分人确实是有效的。我就像一个时间的猎人,到处搜寻它。我不适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阳还在那一半世界做圆周运动,我这边的笔尖已经开始在纸面上做起“布朗运动”了。一有空闲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楼的连廊上背单词。从连廊上可以看得很远,特别是在没有别人的时候。如果连廊上的栏杆有记忆,它也许会记得我的身影吧。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边听边做笔记边提前写作业,好压缩时间。为了避免学理不通文,我每天挤出时间来写两篇作文(后来偷懒,变成两天写一篇了)。这些后来都成为我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从充满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过一个节目,叫《高考状元经验谈》。我一集不差全看下来了,由衷的地佩服他们。我觉得他们最厉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种愿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条地安排到秒,愿意对自己的生活从头一直负责到脚的态度。

  我身边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们的感染下,我的日子变得激情澎湃。

  石家庄的盛夏,外面难得有人,只有知了挂满了夏树。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却步,时不时飞来挑衅的还有巨大的蚊子。但是当我把自己投入到题目里,我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把这一切都忘记了。

  暑假总结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纸,还有几筐实验报告。”

  其实还有我们的信念,几年后的我很想补上这一句。

  又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遇到了困难。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看来是真的。每当我沉沉入梦,梦乡中一个一个巨大的箭头都会如期而至,有时我甚至能把数值算出来。在梦里还在想问题,这种事以前也听说过。凯库勒结构式就是他在梦里突然领悟到的。不过我以前一直把那当成一段传说而已,或者是一种艺术手法什么的,真是愧对前辈了!

  另一件事,是转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门下曾有一名复读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惊人的逆转。怎么办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听这个女生自己说,这一年她从没有看见过太阳。这就是披星戴月吗?

  想成为高考状元,那就得比他们更有激情才行。

  从低头拉车到抬头看路

  无论如何,学习绝不是磨时间。

  很快我就发现,有人比我还努力,却不比我强。有人看起来不怎么用功,可学的也不赖。这很明显是一个效率问题。

  正当我激情澎湃地在题目中鏖战,忙得不亦乐乎之时,同桌的书桌上多了一本书。魏书生老师写的。前桌则手捧一本新东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脑学习法,听说学校门口的小书店正在热卖中。

  假如我们是一群牛的话,那么那天我忽然发现,只顾低头拉车的我,不知不觉被那些会抬头看路的家伙甩了。

  不看不知道,前人总结的学习方法真是千千万万。先有3R学习法,接着4R学习法,后来又出了5R学习法什么的。大意无非就是课前预习,课上研习,课下复习,然后练习,经常熟悉之类的。

  我尝试了几种,每种用了几天,后来觉得死板了,都没有坚持下来。后来一个前辈告诉我,自己总结总结,自己的方法可能会让你更舒服一点。前辈的经验往往是宝贵的。我自己找了几个,感觉还挺行。

  举个例子吧。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会,但是我做不对。

  编程里有一整套查错的方法。但是还没见过有人专门写过物理题的查错方法。大概认为根本就不该出错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般来说,在物理题目里,量纲检查是最常用的,检验极限情况,检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实例,检查定义域和值域,单调性检验,这些也都是我们熟知的方法。还有对称性检验:方程里的对称性一定会体现在解里。数量级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认认真真地读题,仔仔细细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错之前的手段。书写时,用几个花括号而不是一大堆文字来表示条件,可能也会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习惯

  为了建立好的学习习惯,我观察过一段时间:什么是“传说中”的高手呢?结果发现了就像这样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听讲,这点东西他们会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从不写作业,他们会自己找题做。只有笨学生才混在老师的习题集里。

  “真正的高手从不留下以前的作业和卷子,当你问他一道题的时候,他会从一堆东西里找出半张纸给你。”

  “真正的高手难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高级题是他们的强项。”

  “真正的高手没有日程表,他们总是在考前最后一天完成任务,把家长吓个半死。”

  ……

  这些颇具俗世奇人风范的描述,是我观察得到的事例,当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计划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抛开老师的引导自己搞一套的话,我觉得只是懒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着老师走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计划。另外,列出要学的和已经学过的,短期看来,可能会慢一些;从长远看,已经掌握的东西会比较牢固,这样在后续学习中优势就明显了。

  再比如,翻开一本新书,一般都应该看看前言和目录,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就像写一部小说,可以先写总纲,写概要,最后再使它丰满起来;也可以先写一个一个细节,最后凑起来。显然正常人会选第一种。学习一门课也是一样。

  但是我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学习方法,只有在成为学习习惯以后才真正有力。无招胜有招——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的。

  从脆弱到坚强

  前辈们留下一个传统——长跑。跑的时候对自己说:前面就是一等奖了,再往前一点是省队,再往前就是国家队了……

  不管我们做什么,到了后来它永远是一件关于毅力的事。因为,没有毅力,说得再好也是空谈。

  有这么一道题:五个电阻环相连,求电阻。题量比较大。让我到今天还能记起来的原因是它下边有一条评论:“物理竞赛考核的不仅仅是选手的知识,还有他的毅力。”

  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它的含义。

  一直到了复赛考场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试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无奇的题目,其实玄机暗藏。有几道题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条缺氧的鱼,我艰难地拍打尾巴找寻出路。

  武侠小说里不是常有高手对峙的场景吗?越是生死关头,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绝对不能慌。一般来说,慌的那个人绝对会比较惨。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场面,但原理总是差不多的。

  在最后的半小时里,我稳住了自己,很坚强地做下去,什么后果也不去想。心里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声。

  最后,在这半小时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数。

  这个经历本身可能比比赛还重要。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

  缓缓流逝的,总是时间的旋律。

  两年的时间,改变缓缓发生在我的身上。

  从一个有点腼腆、常常退却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绎话剧的自己。从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自己,到一个已经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目标模糊的自己,到一个坚定了信念,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谢我的学校和我的老师。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学。”两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句话影响我的一生。

  两年前,最好的中学意味着从这里走出许多清华北大,她会用知识丰富你的头脑,给你一个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机会。

  两年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在乎的早已不仅仅是考上哪所大学,而是种种历练,丰富你的内心,给你一个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教版必修2重点词汇、短语、句型、语法全汇总
下一篇:常考词的语法与用法:among&amount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相关文章
【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