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思考

逍遥右脑  2017-05-09 10:39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焦鹏程

[摘要]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对教师传统角色必将带来深刻影响。当“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走向终结,当学习可以随时、随事、随地发生,当3D、VR等技术进入课堂,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做“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拥抱者、学习者、践行者和思考者四个维度,阐述了笔者对未来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角色的粗浅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角色

回首已经过去的2015年,中国教育的“热词”排名第一的应该是“互联网+”。仿佛一夜之间,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如优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平板学习、创客教育等新兴模式像旋风一样席卷而来,学校和教师已经从最初的被动接触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参与、创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必将走向终结,而师生交往的方式正在从过去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学习的场地也从学校走向了家庭、社区、社会的角角落落。这些根本性、颠覆性的变化,必然促使教育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有专家预言,我们即将迎来的未来教育,“70%的知识传递都可以通过屏幕实现”,“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在线内容将成为学生未来获取知识的第一来源”,“‘明星导师+智慧辅导者+助教式教师’将构成未来教育的师资网格”(数据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网)。

不管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广大教师群体需要迅速转变观念,以适应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敞开胸怀迎接——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

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的报告中讲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意味着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袁部长的讲话中,我们应该看到: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在国家层面被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不久的未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必将成为现实。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几年,我们迎来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学习平板、手机、IPAD“黑板”、3D技术、VR技术等也已经开始进入寻常课堂。当社会的教育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时,未来的学习可以随时、随事、随地发生;教育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未来被打破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将构建起的是互联网平台上把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融为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将要迎接的教育未来,都将被信息化主宰。

此时,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就要成为历史陈迹;而适应能力的强弱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如果农耕文明时代,一个教师只要学个三年五载就可以教一辈子;工业文明时代,一个教师只要学习十几年就可以教一辈子;那么今天,一个教师只有学习一辈子,才能教一辈子!持续学习将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特征!因为,在教育变革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必然会层出不穷;教师如果要胜任教的职责,适应新的挑战,就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努力改变习惯——做“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

有专家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放到互联网上。因为它不是一个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是产生了一个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的结合。

让我们看一组脑洞大开的课堂“黑科技”:

深圳市的锦田小学在五年级开设了3D打印创新课程,通过3d打印技术让孩子们学习有关3d建模、画图的知识,并使用3d打印机把所思所想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福州市的钱塘小学在“有趣的食物链”这节课中,利用VR技术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同学们戴上一副超大型眼镜,眼前瞬间就出现一片蔚蓝色海洋;硅藻飘荡,磷虾出现,一口一口地吃着硅藻;一只企鹅游到磷虾身后,张开了嘴……动物世界的食物链知识就这样形象逼真地烙进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有先进的教育装备IPAD“黑板”的出现。它的外观大小和普通的黑板没什么差别,平时可以正常地用粉笔进行书写。当老师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它不仅有电子显示屏的一切功能,还能直接触屏操作,N个未知功能等待开发。

当这些脑洞大开的课堂“黑科技”成为未来课堂上的半壁江山时,我们作为教师可曾意识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成为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结合后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唯有改变习惯才能提高信息素养!对于新生事物,尤其是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习惯性抵制;而对于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却是一种习惯性的保护。在国外,有专家建议,信息技术的投入应该把一半用于教师培训。的确,如果不用大量的经费培训教师,那些投入到硬件上的钱财就等于白花了;如果不能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即使配备了再先进的硬件,那些硬件也只能成为一种华丽的摆设——虽然好看但是没有“实用”。

其次,“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创新应该立足现阶段,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实现教科书全面进入2.0时代。我们已知人类大脑在户外或活动时学得更好;也知道在传递复杂信息时,图像或其他视觉刺激比口语和书面文字更有效。如果我们能投入上亿美元来制作令人惊叹的电子游戏,为什么不能创造出同样令人惊叹的互动教学软件,改变当前这种需要学习很高端的制作技术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方式呢?其实这样的软件已经存在,但在吸引力上还是不足以与一些游戏匹敌。如果有更多的科学来指导教学实践,国家有更多的投入来支持软件制作,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再如,能够持续对教师培训教学技艺。好的教学远远超越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好的教师不仅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也对教学本身充满热情。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他们让学习充满挑战和乐趣。全世界都应该重视教育体系对教学“技艺”的投入,都应该重视对教师教学技艺的持续培训。当我们把培训的内容制定为怎样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利用最新科技、怎样辅导学生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培训才会接上地气,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欢迎,教育培训的内容才会变得更丰厚,培训的意义才会得到彰显。

还有,如何合理分配对教育技术的投入。我们过度关注了教育价值链上错误的一端,那就是高等教育,它分得了教育投资“大蛋糕”中不成比例的一大块;而忽视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影响到了一个孩子今后的学业和他(或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更高的投资回报和更公平的社会来讲,把钱花在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上,这样的投资分配更合理,投资所产生的教育收益会更大。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创新,应该将目光聚焦在本土、本质、本色的领域。未来的大数据时代,教师还应成为课程内容的创意设计者、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者、知识批判的分析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互联网+’将对我们学校组织体系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是可以改变学校的运转基因,实现‘互联网+教育’的转基因工程。”套用余胜泉教授的这句话,我想说:“‘互联网+’将对我们教师角色的转变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是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基因,实现‘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基因工程!”

面对即将而来的“互联网+教育”时代,老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许文选.教师要面临哪些新挑战[J].校长视野,2015.

[2]周弘.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报,.

[3]http://blog.sina.cn.cn/s/blog_59d698c90102wql5.html.看看这些课堂“黑科技”,-06-1006:08:48

[4]余胜泉.“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J].创新学习,.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焦鹏程

[摘要]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对教师传统角色必将带来深刻影响。当“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走向终结,当学习可以随时、随事、随地发生,当3D、VR等技术进入课堂,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做“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拥抱者、学习者、践行者和思考者四个维度,阐述了笔者对未来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角色的粗浅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角色

回首已经过去的2015年,中国教育的“热词”排名第一的应该是“互联网+”。仿佛一夜之间,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如优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平板学习、创客教育等新兴模式像旋风一样席卷而来,学校和教师已经从最初的被动接触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参与、创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必将走向终结,而师生交往的方式正在从过去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学习的场地也从学校走向了家庭、社区、社会的角角落落。这些根本性、颠覆性的变化,必然促使教育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有专家预言,我们即将迎来的未来教育,“70%的知识传递都可以通过屏幕实现”,“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在线内容将成为学生未来获取知识的第一来源”,“‘明星导师+智慧辅导者+助教式教师’将构成未来教育的师资网格”(数据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在线网)。

不管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广大教师群体需要迅速转变观念,以适应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敞开胸怀迎接——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

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的报告中讲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意味着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袁部长的讲话中,我们应该看到:教育现代化建设已经在国家层面被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不久的未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必将成为现实。

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其中应该也包括教师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亦包括信息道德素养的提高。

三、全面提升思维——做“互联网+”时代的践行者

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有资料显示:现阶段,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尤其在农村等偏远落后的地方,教师还不会使用信息化平台。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可以负责任地说,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存在陌生感,对这些能够“寓学于乐”的前沿技术、能够释放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高科技,存在无所适从感。当教师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我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使用信息化平台。

不过,在某些发达地区,在致力于信息技术改革课堂的教育平台的努力下,走出了许多创新之路。我们看到,课堂通过新技术,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可以支配一切的权威感,通过个性化、互动化、社群化、数据化,扩大了教育的共享与外延,把一对一服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一切学生、教育资源平均分布变成了可能!他们的实践让我们懂得:只要上路,就可以看到风景。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最为期待的是看到这些“风景”:

教的方式发生转变。可以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连在一起实现云服务教学;学生自带设备进入教室不再成为幻想;变教师从以前单一的演讲者为学习的指导者。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将不再使用那些常见的传统方式教学,而是将有30名学生的教室变成有31名“教师”的研讨室,彻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的方式也发生巨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将变为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学生自主学的混合式;学生的学习途径不排除通过讲授获知,但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学习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

四、把握创新脉搏——做“互联网+”时代的思考者

“互联网+教育”时代不是推翻一切的时代。放眼世界,无论是在国家层面(如芬兰),还是在城市层面(如新加坡);无论是低成本+低科技(如印度的布拉罕协会和哥伦比亚的“新学校”),还是高成本+高科技(如美国的高科技高中),都有太多值得中国学习的成功案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将这些成功实践规模化,从而落实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而不是在推翻一切的“革命”中,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首先,“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创新并不仅仅关乎高科技。高科技的确很有用,但最贫困的地区往往需要低科技、低成本的解决方式,为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带来优质的基础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使用高科技,而可能是怎样吸引、培养并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所以,教育创新所需的并不是颠覆一切的革命。笔者再次强调:我们不要在推翻一切的“革命”中,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标点使用“三规范”
下一篇:孔子教育成“人”的核心是哪“四教”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思考】相关文章
【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思考】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