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4-27 10:18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徽派语文之自然语文课堂认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加速,使人们在确定基础教育的任务时,立足于未来,为未来培养人才,强调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即未来性特征。现代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指眼前的发展,更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最初,它主要针对人、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其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很短时间内,这个概念就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教育领域内,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发展,以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讲,某一时期内接受的教育,既要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要能够对下一时期重新接受更高更新更深的教育产生顺向的正迁移。这种教育必须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出来,并使之逐渐扩展、填充与完善,不断注人新的活力使之全面均衡前进。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通过这种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每一个个体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相应提高了全民素质,从而使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与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本质上保持一致性。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地拥抱自然语文,匠心独运地构建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
一、自然语文课堂之自然特征
自然语文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人为本是语文课堂改革的必然方向,想学生之所想是老师的教学重点。问题设计决定着课堂质量,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触摸点、独立探究的聚焦点、相互合作的连接点以及课后复习的附着点。对于教师来说,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以此引领学生钻研教材,这一工作至关重要。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催化剂,是引领学习的路线图,是引领合作的聚光灯,是引领复习的资料库,是简化教学的高速路。知识问题化可以引领师生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引领教师改变生存状态,实现其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而以上方式都不能解决地要靠老师的指导。“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因“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若过当,就成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注入式教学。若学生的主体过当,就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活动失控、难以维持教学的局面。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适度、适当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过数年如一日深入课堂调查实践,通过对外地自然语文课堂的学校课改案例的学习和研究,集智集力进行了整合优化、尝试创新而总结出的自然语文课堂新,最终形成了较为成型的自然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大胆创新,采用问题引领导学案的“自育自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并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必要的准备。
自然语文课堂教学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狭隘的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不是仅仅为了分数与升学,而应当立足国计民生,着眼民族未来。要想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灵智得以释放,就必须创建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双边发展的成长环境,让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存本领提高,生活品味提升,生命质量提纯的有效阵地。自然语文课堂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负担减下来为目的。自然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更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是把每节课的相关知识,转化成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耳、动眼、动情的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不仅具有联系,而且要具有逻辑顺序,既使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在课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实现了因材施教,使启发性教学原则在课上得到贯彻。自然语文课堂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让学生把课堂当作一次充满情趣愉快的情感旅程,乐在其中。
自然语文课堂是对当代课堂改革成果的一次丰富和发展,通过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搭建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使学生依靠组内互帮和组间互竞,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和展示的天地,进而使课堂和谐而高效。
自然语文课堂要把教材中最富有教学意义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发挥教材的高效能;而幸福教师则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材,能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准确定位,对教学重点、难点、疑问点心中有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为学习者考虑,树立用教材来教的理念,能根据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在动态生成中理解教学、建构自我,在教学中学会教学,高效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自然语文课堂教师还应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树立用教本来学的意识,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会解读文本、学会整合、学会迁移、学会审美,在丰富多彩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中激活其创造潜能,在整合中用活教材,在迁移中拓展视野,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教材、教师和学生是自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自然语文课堂教学的“能源”所在,自然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三者的立体呈现,只要做到三者的高效利用,就能确保自然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果教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高效地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自然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在文化的熏染和生命的涌动中让师生不断成长。而要达到如此理想的境界,幸福教师的“能源”高效利用意识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自然语文课堂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自然语文课堂的各个学科、各条渠道、各个环节、各种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沿着“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途径,得到较为良好的、充分的发展。自然语文课堂要求我们改革课堂结构,切实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课堂能够逐步成为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使教育是使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自然语文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二、自然语文课堂之自然境界
自然语文课堂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负担减下来为目的。
1、自然语文课堂的生命境界。自然语文课堂是绿色课堂,是发展课堂,发展生命,发展智慧,发展个性。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应该通过教学和评价,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人生智慧的火花,是人的生活创新的体验,是人的心灵个性的张扬。给文章注入生命,文章因此而鲜活;给生命注入知识,知识因此而厚重。通过学习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绿色课堂应该是丰收课堂。绿色是一种希望,播种绿色就是播种丰收的希望。因此,绿色课堂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人人能学,人人会学,人人快学,人人乐学。自然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丰收目标教学为先导,以成功教育为中心,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的成功信念和自信;通过民主化的教学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自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相信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念与信心,着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
2、自然语文课堂的和谐境界。自然语文课堂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探索来思考一下新课标下各学科的新型教学行为——构建和谐的自然语文课堂。
①、开放。教学内容要开放。书本不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围绕长征设计的,可现在的学生对长征的了解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搜集一些关于长征的课外资料,如相关影片的片段,有关长征的诗词、歌曲、小说,甚至请到了一位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爷爷来给学生讲述长征故事,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习时空的开放。要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量避免学生“吃不饱”或“无法消化”的现象。课堂也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自然语文课堂的学校,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②、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但是学生只是扮演了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只会使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在自然语文课堂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注意及时为生成“变奏”,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探究的问题本身不断碰撞,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在这样动态生成的“大课堂”中,师生都能体验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③、对话。自然语文课堂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发问”意味着“主导”,“对话”则意味着“合作”;“发问”意味着“单向”,“对话”则意味着“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发问”的习惯,搭建“对话”的平台,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相互的“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交流”;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自然语文课堂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容易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
④、包容。有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在英国一所小学,有过这样一个“捣蛋”的学生。有一天,他突然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逮住一条狗杀掉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这条狗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宠爱的一条狗。校长知道后,非常着急和生气。但处理结果却令人不可思议;罚学生画一幅人体骨骼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学生知道惹了大祸,便非常认真地画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好,图也画得不错,杀狗的事情就这样了结了。学生在画图的过程,常常体会到自己知识不足,便从此发愤学习。这个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自然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就要让学生轻松起来、愉快起来,因为学生只有拥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能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才能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苛刻”的课堂常规较多,诸如“身板要挺直”“两手要放平”“要发言先举手”等等。“刻板”必导致“僵化”,所以自然语文课堂上应少一些“苛求”性的课堂常规,多一些“包容”性的尊重理解。无须刻意要求学生的坐姿,只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即可。允许学生有话就说,不必一定是“要发言先举手”。可以“插嘴”,如果“插嘴”能插得准,插得巧,还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因为这些不在意的“插嘴”,不时会迸发出学生灵性的智慧火花。对于上台表演,不必拘泥程式。谁愿意谁就上,谁先做好谁就先上,允许回头修改,允许相互更正,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爱,是自然语文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让孩子们能感受得到的。教师之爱,应是透彻的爱,是不含杂质的爱,是宽容而不纵容、关心而不包办、严管而不强制的爱。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以仁爱之心点燃梦想之火,以信任之剑斩断心灵枷锁,以唤醒之手开启灵魂之门。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化知识为智慧,变文明成人格;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持久的效力。现今的教育对知识“情有独钟”,以分数衡量一切,教育不再是对他人的体谅心、梦想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育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教育就是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耀孩子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耀整个世界。
自然语文的教育观认为,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纯真而透明的,充满了爱与梦想,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一样的天地。一味地管教、苛责、束缚只会压抑个性,使学生原本丰盈的心灵之泉枯竭,原本充满希望的梦破灭,原本多彩的人生因此而黯淡。每一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被人信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点燃内心的希望。自然语文与尊重观念密切相关,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孩子们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人格尊严不能超越,个体差异不能超越。无论我们的压力有多大,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不要为孩子设定统一的成长标准,不拿孩子之间互相比较,接受孩子最自然、本真的状态,这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之初心在激发想象,而不是灌输知识;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发展理性,而不是讲授道理;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鼓励崇高,而不是理解规范;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丰盈灵魂,而不是掌握技艺;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温暖心灵,而不是强化记忆;自然语文的教育之初心在点亮人生,而不是预知未来。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毫无疑问,当我们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其结果必然是压抑“生长”,实际上是否定了“生长”。须知,“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想象大胆的人、一个性情完满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一个灵魂丰盈的人、一个精神崇高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人吗?对于自然语文的教育,我们的初衷是这样的:努力让每一个儿童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灵魂高贵、干净,对多样的世界秉持宽容与尊重;他热爱学习,有学习的愿望、热情与能力;他有自由的头脑,能有尊严地面对世界;他有丰富的心灵,服膺真理与崇尚智慧。当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异常复杂的。在父母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了不起的;在教师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个谬论。我相信,自然语文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七分天生,三分教育”。但是,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福祉,每一个儿童都有他的未来,你何苦那么担心他眼前的这点成绩呢?看得远一些吧,这是一位教育者应有的深邃!
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就是用温情去感应儿童的存在,就是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儿童的心灵,就是让儿童内心洒满阳光的社会活动。教育有时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浮躁的心田会因此宁静如丝,冰冷的世界会因此温暖如春。因为纯粹,教育是真诚的;因为享受,教育是幸福的;因为用心,教育是智慧的;因为大爱在心,教育是温暖的。
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应该是一个洋溢温暖、注足温馨、充满温情的过程。让每一个儿童成人,让众多孩子成才;让每一个儿童合格,让更多孩子优秀;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暖教育”的姿态。自然语文的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儿童。它就像小火煨汤:精心熬制,慢慢炖煮……最后,那种特有的香气就会弥漫在你的生命周遭、贯穿你的生命全程。一名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教师,才是最幸福的。教育不是“选择”,而是“栽培”;教育不是“损益”,而是“成全”。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而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则贵在温暖人心。自然语文的教师怀揣着对教育的崇敬和真情,做一个内心温暖而精神富足的人吧,带着阳光行走,温暖别人,快乐自己!教育是温暖人心的事业。温暖似火,融化坚冰;温暖似水,润泽万物;温暖似光,驱散黑暗。教育是饱含激情的书写。凡称得上教育的东西,绝对不能缺少温度,不能缺少人性需要的精神温度,不能缺少让孩子心灵富足的精神温度。“大拇指”永远比“食指”更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特级教师 武宏钧
徽派语文之自然语文课堂认为,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部分。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加速,使人们在确定基础教育的任务时,立足于未来,为未来培养人才,强调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即未来性特征。现代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指眼前的发展,更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最初,它主要针对人、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其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很短时间内,这个概念就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教育领域内,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发展,以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个人来讲,某一时期内接受的教育,既要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要能够对下一时期重新接受更高更新更深的教育产生顺向的正迁移。这种教育必须把人自身潜在的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掘出来,并使之逐渐扩展、填充与完善,不断注人新的活力使之全面均衡前进。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通过这种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每一个个体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就相应提高了全民素质,从而使现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与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本质上保持一致性。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地拥抱自然语文,匠心独运地构建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
一、自然语文课堂之自然特征
自然语文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人为本是语文课堂改革的必然方向,想学生之所想是老师的教学重点。问题设计决定着课堂质量,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成为学生课前预习的触摸点、独立探究的聚焦点、相互合作的连接点以及课后复习的附着点。对于教师来说,把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以此引领学生钻研教材,这一工作至关重要。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催化剂,是引领学习的路线图,是引领合作的聚光灯,是引领复习的资料库,是简化教学的高速路。知识问题化可以引领师生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引领教师改变生存状态,实现其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并且这种以教师提问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有时可能产生误导,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而以上方式都不能解决地要靠老师的指导。“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因“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若过当,就成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注入式教学。若学生的主体过当,就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活动失控、难以维持教学的局面。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适度、适当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过数年如一日深入课堂调查实践,通过对外地自然语文课堂的学校课改案例的学习和研究,集智集力进行了整合优化、尝试创新而总结出的自然语文课堂新,最终形成了较为成型的自然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大胆创新,采用问题引领导学案的“自育自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并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必要的准备。
自然语文课堂教学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是狭隘的传授知识与技能,更不是仅仅为了分数与升学,而应当立足国计民生,着眼民族未来。要想使孩子们的思维得到发展,灵智得以释放,就必须创建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双边发展的成长环境,让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存本领提高,生活品味提升,生命质量提纯的有效阵地。自然语文课堂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负担减下来为目的。自然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更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是把每节课的相关知识,转化成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耳、动眼、动情的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不仅具有联系,而且要具有逻辑顺序,既使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在课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实现了因材施教,使启发性教学原则在课上得到贯彻。自然语文课堂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让学生把课堂当作一次充满情趣愉快的情感旅程,乐在其中。
⑤、鼓励。有人在教师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这一“是”一“否”虽有太多的因素,自然语文课堂认为,主要是教师“指令”多,“鼓励”少;机械命令多,人文关怀少。教师的职责说到底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服务就不能总要求学生一切适应教者的喜好。自然语文课堂的教师要把学生切实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在了解、尊重的前提下多鼓励他们,这样就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之灯长明,并在民主、和谐的大课堂中尽情地发展自我。
⑥、微笑。和谐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使教学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获得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信息的总效应=7%的文字+38%的语言+55%的面部表情。这一公式足以说明微笑的力量。当和学生交流时,微笑是一种气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微笑是一种鼓励;当表扬学生时,微笑是一种肯定;当学生认错时,微笑是一种谅解;当学生解决问题时,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微笑最能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英国诗人雪莱说过一句名言:“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所以,在自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变“威严”为“微笑”,把微笑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智慧潜入每天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微笑成为教师和蔼的体现、亲切的象征,使微笑成为师生交流的和谐方式,使教学在“微笑”中前行,努力让阴冷威严的教育变为多彩灿烂的阳光教育,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收获“微笑”、收获“快乐”。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前在课堂提问中,也许教师的表情过于严肃,一部分胆小的学生由于紧张等因素,总是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就连学习好的也不愿举手发言,导致课堂学生发言不积极,气氛沉闷。如果每当提问时,老师总是含着微笑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们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对他们除了语言鼓励外,同时微笑着点头。学生看到了老师的信任、老师的尊重。课堂上,学生敢想了、敢思了、敢说了,以前许多不爱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自然语文课堂的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也往往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态,使课堂上产生和谐的气氛,为师生良性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保障。
3、自然语文课堂的生态境界。“生态”即自然、和谐。自然语文课堂的生态课堂即自然、和谐的课堂。自然语文课堂理应关注“人”的发展,理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理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自然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的飞翔;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自然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课堂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自由敞开思维翅膀,不受拘束,自然发展的氛围,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自然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发挥人类进化所特有的灵性,培养既有灵性又有个性的学生。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课堂始终成为学生可以自由翱翔的欢乐天地。
自然语文课堂的和谐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以情交流,以情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许多学者在关于教育的论著中都提到,课堂教学研究,并不是为了探索一种定型一致的课堂“套路”,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的乐园,让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能感动一下!也许就足够了。让情感充满自然语文课堂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如同自然环境,自然语文课堂需要建设和改造,但更需要保护和回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师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还给师生,让课堂成为成长的家园。
自然语文课堂构建绿色生态,关键在绿色生态课堂中的教师,一定:以学习为中心,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不被课本和教参所奴役;以尊重为基础,能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以问题为纽带,能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会灌输和表演;以需要为准则,能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运作;以发展为主旨,能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
自然语文课堂的绿色生态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们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们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我们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我们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我们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我们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我们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我们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自然语文课堂的绿色生态需要教师从“执行”走向“领导”,从“领导”走向“开发”:机械重复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灵气来;墨守成规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思想来;人云亦云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个性来;浮光掠影的课堂不是绿色课堂,要做出实效来。
三、自然语文课堂之自然文化
自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自然大课堂通过确立人与自然交往的自然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维护和增强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功能,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动力和思想基础。协调推进“自然语文课堂”战略布局,必然意味着校园自然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然要求我们拥抱自然文化的春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文化“富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道德意识,“仁爱万物”“协和万邦”的道德情怀,“和谐共生”“与天地参”的道德理想,拓展了人们的道德视野,揭示了人类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是与自然息息相通的。正是这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启迪人们认知并掌握人和自然万物的本性,树立敬畏生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意识和价值追求。
中华自然文化为人类文明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自然文化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撑。当前,应大力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自然文化,提升人们的自然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自然文化的引导力和感染力。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自然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自然良好、环境优美、城乡宜居、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和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建设美丽中国,应高度重视繁荣发展自然文化的意义和作用,积极开展自然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治理环境的自觉性。
从八十年代起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从西方大规模引进的更迭不息的文化、哲学、文学理论,在给中国的语文界带来自由新鲜空气的同时,带来的更多的是迷茫和惶惑。本来纯真的语文,竟然有了“假语文”“伪语文”和“本真语文”之别,更有“大语文”“小语文”与“泛语文”之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语文”的地方就有纷争。谁说文人不血性,试看今日各派“语文人”。最无辜的还得数广大语文教师,身处语文课改的洪流里,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各式“语文”,没有清醒的大脑和超强的定力,绝对无法自持。“从一而终”不好,“遍采百花”也不行,“固守根本”又会被斥为“迂腐守旧”;名师所要做的不是“扯大旗”“立山头”,四处奔走呼号以让别人拜入自己的“山门”,也不是“同室操戈”,而是将自己独到的宝贵经验在与他人的碰撞交流中实现融合,造福普通语文教师和广大学子。语文还应该是“自然”一些为妙。
较之于其他基础学科而言,语文可算是最热闹的一门学科了,“××语文”和“语文××”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标榜自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践行的是最本真的语文教育。在“山头”林立的语文世界里,各派“宗师”都能为己方找到有利的“靠山”: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现象派到读者反应派;从作者中心说到文本中心说,又到读者中心说,直到“主体间性”,等等。明智之士不难发现,提出“××语文”或“语文××”理念的无一不是名师,这些名师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后,从西方搬来一套理论来作为自己教学理念的支撑,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将自己的“××语文”或“语文××”观推而广之。而这些被倚为“靠山”的理论依据,无一不是舶来品。
自然语文最要紧的不是创新,而是守正,守住语文的根本。关于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说得很分明。太多的“××语文”或“语文××”,只会让语文更为复杂化、神秘化。我们敬畏语文,但不可神化语文。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要“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玄而又玄,空而又空的“语文口号”并不利于语文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前的语文教育,要自觉地摒弃浮华,返归本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真正地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丰厚人文底蕴,进而涵养品质,陶冶性情,以适应人生和社会的需要。
不管你是各式“语文”中的哪一派,忽视语文学科的语用性,拔高语文的人文性,或是违背师生的“主体间性”,教学“多元无界”,都是脱离了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空中楼阁”。语文的出发点是文本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精神的栖居地。只要让语文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那么钱理群先生倡导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就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
语文教改的关键还是要改革课堂结构,而课堂结构改革则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随之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结构。所以说,课堂结构的改革受教学思想的制约。因而,笔者认为,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三个一切”的新型教育观,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是很多学校写在墙上的很有意思的标语,也是素质教育深刻内涵的最简易、形象的表达方式,我们不但要写在墙上,还要挂在口上,记在心上,落实在教学实践上。
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自然文化,重在实践、重在建设。从现实情况看,自然语文的课堂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打造自然文化校园村。建设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美丽校园,促进传统自然文化与现代自然文化、本土自然文化与外来自然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校园自然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自然文化品质的美丽校园,打造崇尚“天人合一”之理、倡导中华美德之风、遵循传承创新之道、践行自然文明之路的美丽班级。二是拓展自然文化载体和传播功能。自然文化校园和自然文化创新基地、自然文化基础设施、自然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一园三基”建设,抓紧建立标本馆、自然博物馆、科普馆等自然文化普及场所。三是建立健全自然文化互动体验交流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倡导、社团推动、师生参与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自然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坚持从细节抓起,传授自然文明理念,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四是延展民间艺术等为载体,承接古今、连接中外,搭建开放多元、形式多样的自然文化交流平台;拓展自然文化交流,传播当代中国自然文明理念和自然文化精神。可以相信,随着自然语文教育文化的发展与弘扬,我们一定会迎来自然文明万紫千红的春天,建成更加绿色清新的自然语文大课堂。
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之道,道在心灵。自然语文的教育文化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欲望显示存在,而心灵决定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体验到了多少。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那么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解放,在于尝试放弃控制之心,渐渐地,不仅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