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4
逍遥右脑 2013-12-17 10:28
第22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史实;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的阶段特征和党的主要活动以及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
2.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地图、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认识,深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学习、提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作风。
预习思考: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党的二大解决了什么重大理论问题?
2.党在不同阶段制定了怎样的土地政策?其依据是什么?各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在党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哪几次转移?原因是什么?
4.简述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特点和意义。在合作中又有哪些斗争?党的态度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进而分析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5.针对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中共各采取了怎样的方针?结果如何?试分析导致各自结果的原因。
6.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胜利前后中国出现了哪两种命运?围绕两种命运,国共两党有哪些主要活动?结果如何?为什么?
7.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意义各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一批先进分子“ ”,接受并宣传 ,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③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党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A.1920年8月, 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将《 》作为机关刊物。
B.1920年10月, 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C.武昌、长沙、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1927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 召开,最后一天会议移至 游船上举行。
②“一大”内容
A.通过了党纲:规定党的名称是 ;性质是 ;奋斗目标是 。
B.选举了中央局领导: 为书记: 负责组织工作; 负责宣传工作。
③“一大”内容
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 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B.标志着 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 ,反对 ,反对 。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条件
①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必要性)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迫切需要改组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失败中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 , ,建立统一战线。
a.中共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1921年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最高机构 。
b.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以 为起点,以 被镇压而结束。
②国共为实现积极努力(可能性)
A.1922年6月,中共发表《 》,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中共“二大”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 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 的方针。
B.孙中山接受中共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决定 、 ,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③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帮助。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 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实现后,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主要活动:
①1926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北伐战争推动了 的发展。
②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出现全国性的 ,与此相配合的 。北伐中 领导的 ,成为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①1927年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党”反共的 和 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
②1927年8月,中共召开“ ”,确立了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武装斗争最初以夺取 为目标,以后针对城市地区 的现实,开始建立 。
三、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应中国的革命道路
①武装夺取城市
A.1927年8月1日,周恩来、 、叶挺、 、刘伯承等领导的 ,打响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的开始。
B.根据“八七会议”决议,1927年9月9日 领导的湘赣边秋收义爆发。
②开辟井冈山道路: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道路,是以 ,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2.红军长征(党领导规模的战略中心由南方的瑞金转移到西北的延安)
①背景
A.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 ”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和地方反对势力。
B.由于 “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共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南方根据地,开始北上长征。
②概况
A.1935年红军打到遵义,中共中央召开 ,纠正了错误的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 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使革命形势 。
B.1936年10月, 胜利达到陕北,后以 为中心,建立了 革命根据地。
3.西安事变
①背景
A.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东北的 ,侵占中国东北,进逼华北,中日民族危机上升。
B.国民政府采取 的政策,对日本侵略步步退让,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C.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 的主张。
②爆发及和平解决
A.1936年12月12日, 、 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 , 。
B.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确立了 西安事变的方针。
③和平解决的影响: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的建立和 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中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①1937年日本制造 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②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 的正式建立。
2.抗战中的两个战场:即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 ,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 ;两个战场基本上是 的。
3.共产党的敌后抗战
① 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逐渐成为主要战场。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残暴的“三光”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 路线,积极发动群众,使八路军和新四军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消灭了大量日伪军。
4.抗战中的国共摩擦
①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会,确立了“ 、 、 、 ”的方针,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
②中共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 ”的方针,多次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抗战胜利
①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百年来中国取得的 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②意义: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收回 ,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五、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民主与 、和平与 、联合政府与 的两种命运。
①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 召开,毛泽东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号召全党为废止 、建立 而奋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②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在 召开,重点讨论加强反共力量、准备 和坚持 、拒绝成立 的问题,是坚持 、准备 的大会。
③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均提出了自己的建国方针。
2.概况
①与国民党进行政治谈判,争取实现 的建国目标
A.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与10月10日签署了《 》(即“双十协定”),确立了 的方针。
B.政治协商会议后,国民党继续坚持 的方针,制造了一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惨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政协通过的 的路线。
②通过 ,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A.1946年6月,蒋介石调重兵进攻 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中共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经8个月作战,粉碎了国民党的 。
B.中共采取 、诱敌深入, 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 、 解放区的进攻。
C.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共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将战争引向 。
D.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相继取得了 、 和 三大战役的胜利,整个 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E.1949年国共双方北平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发起 ,4月23日解放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进军 和 ,解除了除 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
1.筹备:1949年9月21日, 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 的有关事宜。
2.成立
①1949年 月 日,举行 ,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②中央人民政府和 (后改为国务院)负责人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海外华侨和其 他爱国民主人士等优秀人物、知名人士和专家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3.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 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 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成立,是 和 相结合的胜利。
七、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
1.目的:稳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2.概况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制定了土地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民,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发展 。”
②从1950年下半年到 年春,土地改革分三批在全国各地展开,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意义
①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具有 革命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②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生产建设。
重难阐释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共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表现在: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共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共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推动着近代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共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能够制定出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保证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直至胜利。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支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历史意义:中共“一大”没能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革命纲领,1922年党的"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前,中国人民已经进行了80多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然而没有一个阶级的政党能真正认清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中国革命末解决的问题,抛弃了以往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对封建军阀的依赖性,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标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阶级代表的远见卓识和强大生命力。
3.中国革命走井冈山道路的原因:井冈山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中国走这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首先,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薄弱,工人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强大的阶级基础;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和其它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大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革命只能走井冈山道路。
4.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位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际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及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④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巩固练习:
1.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D.南昌起义
2.右图是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该组织的创建地点和创建人是
A.北京 李大钊 B.上海 陈独秀 C.湖北 董必武 D.山东 王尽美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所规定的党的奋斗目标不包括
A.推翻资产阶级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消灭阶级差别
4.下列关于中国共立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修改了党在当时阶级的奋斗目标 B.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C.讨论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 D.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5.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所说的“内部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 B.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C.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敌人 D.中共发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开始的标志是
A.中共“一大” B.国共第一次合作 C.“八七会议”的召开 D.南昌起义
7.红军长征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
A.井冈山 B.长沙 C.瑞金 D.延安
8.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A."八七会议"召开时 B.遵义会议召开时
C.《八一宣言》发表时 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
9.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D.蒋介石发表讲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
10.中国新民主主义基本胜利的标志是
A.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 B.1949年政协会议的召开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去过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1.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当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述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王侯败者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第24课 巩固新生政权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理解1954年宪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与课本有关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1954年宪法,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预习思考:
1.抗美援朝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意义?
2.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有何作用?
主体知识: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抗美援朝:
①背景
A. 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B.美国操纵 通过决议,组成“ ”进行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C.美国命令 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 ,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②经过
A.1950年10月,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B.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志愿军将美军从 打回到 附近。
C.1953年7月,美国被迫与朝中方面签订了 ,战争结束。
③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安全,为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赢得了 外部环境。
2.镇压反革命运动
①目的:给 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
②经过
A.1950、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发布了《 》《 》。
B.运动采取“ , , ”的政策,重点采取打击土匪、恶霸、特务 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C. 年 10月,运动胜利结束。
③意义: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上的 残余势力,大致平息了匪患,纯洁了 ,使我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局面。
3.“三反”“五反”运动
①背景:在抗美援朝期间,出现了某些国家干部贪污腐化以及一些 ,进行 的现。
②目的:规范 秩序,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
③概况
A.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 、反浪费、 的“三反”运动。前中共天津地委书记 、原天津地区专员 被开除党籍,依法判处死刑。
B.1952年初至10月底,中央人民政府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 、反偷税漏税、 、反偷工减料、 的“五反”运动
④意义:巩固了新生的 ,为 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制订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保证在政治上从 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度。
2.内容
①《宪法》共有106条,分为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旗 、和首都等四章。
②《宪法》确立了我国的 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 写入。
3.意义
①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 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 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 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难诠释:关于过度时期的社会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度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度的阶段。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说,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度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不矛盾。说过度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说过度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知识运用:
1.1951年开始的“三反”和“五反”运动
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 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
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的不法行为 D.都是为了惩治干部队伍,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
2.下列不属于“三反”运动内容的是
A.“反贪污” B.“反行贿” C.“反浪费” D.“反官僚主义”
3.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饿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4.建国初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的重大举措是
A.镇压反革命 B.抗美援朝战争 C.土地改革 D.“三反”“五反”运动
5.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25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性质及职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及发展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的含义,理解这三者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渠道搜集资料,了解现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鲜明特色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理解建设民主政治要从国情出发。
预习思考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建国后,我国统一战线是怎样发展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
1.建立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
A.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 与 关系,昭示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 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十年“ ”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④恢复完善阶段(1976??今): 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加强 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 和 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确立
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 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经过
A.1949年召开的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 和 的政治制度。
B.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 和各民主党派 的确立。
③组织形式: 是党领导下的 的主要形式,是 的基本组织。一届人大后政协成为 、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④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 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 、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2.发展: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挫折
①1957年的 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成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了 制度。
②“ ”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4.恢复和发展
①“ ”结束后,党领导下的 与 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
②198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 、 、 、 ”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 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 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
①《 》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对自治区的类型、自治机关的组成、 、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③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 大省级自治区, 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已经出具规模。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 》,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 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重难点诠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
①同:都有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②异:
A.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B.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C.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当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D.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共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E.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
3.我国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十六字方针”。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知识运用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 B.民主党派已经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 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5.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为实行民族平等,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A.实行土地改革 B.大力的财力支持 C.实行民主改革 D.实行区域自治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到1990年我国有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 ……
回答:①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③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现什么政策?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26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背景和表现、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基层民主选举的含义和基层干部产生、城乡变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依法治国和牢固树立民主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预习思考
1.“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2.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表现?你怎样理解从“法制”到“法治”这一字之差所体现出来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依法治国?
3.什么是基层民主选举?围绕基层民主选举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哪些文件?基层干部的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体知识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背景:由于 的影响和煽动,在全国大中学校纷纷建立起 组织。在 状态下,许多 、 和 被抄家批斗,人民的 得不到任何保障, 与 遭到严重摧残。
2.表现
①随着“ ”的展开, 部门纷纷陷于瘫痪,各种 组织纷纷成立, 陷入极端混乱。
② 和 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国家的 形同虚设, 被严重践踏。
③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 ”、“ ”的风暴中遭到破坏,党的 被践踏, 无法正常进行。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开始:十年浩劫结束后,特别是 以来,中共全面 和加强了 建设。
2.表现:
①首要环节: 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在 主持下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 改革,首先从 开始,改进了 和 制度,加强 和 建设。
③十一三中全会后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A.初步建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并多次修订 年新《宪法》,又相继出台了《 》、《 》、《 》、《 》等各种法律法规。
B.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1989年和1999年先后通过颁布的《 》、《 》两部法律规范了 行为,使“ ”有了法律依据,反映了 原则。
C.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1999年中共十五大把“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并被正式写入 。
三、基层民主选举
1.含义:它是我国落实 、 、 的重要举措,是 的一环。
2.基层干部的产生:建国后很长时间都是 产生 ,1989年和1998年全国人大先后颁布《 》《 》规定 产生。
3.职能变化:城市居民委员会由 转变成 ,权力下放到 ,实行
包括 、 、 、 、 与 。居民不仅 ,而且还 。 在农村,以 、 、 和 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 ,保障了农民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