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
逍遥右脑 2013-12-16 11:28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学案)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课围绕一个中心: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着重解决“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所以,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节);需要创造必要条件,需要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二节);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第三节)。
第一节 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案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1.主观能动性含义:主观能动性又叫____________,是人_____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内容:
①人类_________的能力以及人们在________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想)。
第一、认识是_____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_________的。
第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_________,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____________; B、认识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具有________ 和 ________,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三、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在_________ 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
②人类改造_________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指导下__________客观世界的活动(做)。
第一、“做”是在“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第二、“做”的结果具有创造性。A、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不能产生的事物;B、形成、改造、创造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_________。
第三、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________,发挥其对人们_______作用,限制其_____________,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_________(决心、意志、干劲等)。
[点拨] “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
“想”是在“做”的基础上的“想”;“做”是在“想”的指导下的“做”;精神状态贯穿在“想”和“做”之中,并对“想”和“做”产生巨大影响。三方面都体现“人的能动性”。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P7:(1)(2)(3)
2.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发挥主观能动性与 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_____________ 。
②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因为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才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做到按规律办事。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反对两种错误做法: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放弃主观能动性,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与 制约它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①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一定的_____________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②客观条件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分析条件,利用条件,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必须把尊重、正视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积累起来的_________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论意义:我们应当自觉地总结经验,不断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11)
[误区警示] 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与生俱来,不可改变。 ( )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实践与学习的积累而不断形成、逐步增强的。
小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3)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不断地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
(4)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误区警示]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同等重要,相互制约。( )
[析]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否收到积极的效果。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学案
一、认识的根本任务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 透过 ……
第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知识小结] 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
(1)区别:
现 象本 质规 律
事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事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的_____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_____的东西
是多变的是__________的
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_________只能由人的__________去把握
(2)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知识拓展] 真象和假象的关系
根据对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现象可分为真象和假象。
(1)联系:都属于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二者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方式(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二者都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都可以被认识。
(2)区别:二者表现事物本质的方式不同: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第二、从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______到理性认识。
[知识小结]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区别: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 _____ 的_____;理性认识是对事物___________的认识(根本区别)。②感性认识能为人的感觉器官__________;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_________去把握。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____。
(2)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第三、从______________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__________。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_________ 。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则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
→ 方法论: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知识小结] 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
(1)区别:含义不同; (了解)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力求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但真理不单单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也可能是真理,关键要抓住“正确反映”。 (2)联系:①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认识范畴,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第二性的。 ②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都有正确与错误的可能。③它们都由实践决定,依赖于实践。
[误区警示]
1.现象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 )
2.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 )
3.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 )
[析]“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的总和还是现象,不可能上升到本质。
4.现象是感性认识,本质是理性认识 ( )
[析]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们都是主观的,都属于意识范畴。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都属于物质范畴。因此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5.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可靠 ( )
[析]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和错误的,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
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1.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不可等同)
(1)占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感性材料。
①为什么要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现象是人门的先导,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②要占有什么样的感性材料?(有质和量的要求) 不是任何感性认识都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具备十分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 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只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_______。
③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______。 就个人来说,可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用他人提供的各种资料。
(2)运用 _________________ 对感性材料进行 __________。
思维方法加工对象加工工作加工任务
分析、筛选分主次
分析、鉴别辨别真伪
综合思考、总体研究找联系(找共性)
从表面深入本质抓本质
点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是先后发生的,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 _____ 与 _____ 的思考过程。
[判断说理] 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 )
[析]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飞跃,是质变,不是“总和”。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 )
[点拨] 第一个条件是基础、前提,但它只提供了飞跃的可能性;而第二个条件才是关键。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略)
3.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三、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
1.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需要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提高。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见书P22)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人们在_______的基础上发挥 _____ 的作用,实现由__________ 上升到 __________。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__________再回到_____ 中去,______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修正和完善。
[点拨] 两次飞跃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
②两次飞跃实现的原因不同: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原因是:第一、从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讲,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讲,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原因是:第一、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完成了认识过程的一半,还需要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三、只有用认识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两次飞跃解决的问题不同。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的问题,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与发展;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的问题,着眼于实践和实践的发展。
[判断说理]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 )
正确。因为,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 经过两次飞跃,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都实现了,认识运动也就结束了。 ( )
错。(见书P22-1)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了。
但对整个世界的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1) 为什么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因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都只是对整个世界__________ 上的认识、__________上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 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_____ 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认识发展的三种情形: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①从 ________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 ② 从________ 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③ 从_________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点拨] 正确区分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不能混淆)
认识的深化,是从深度上讲的,说的是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断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对其本质和规律认识的越来越深。 认识的扩展,是从广度上讲的,是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说的是对不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范围越来越广。认识的向前推移,是从发展阶段上讲的,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说的是对事物的认识的自身发展过程。
3.方法论:要破除思想僵化,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发展认识。
第三节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分析与综合 相结合的方法 (可按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样” 的思路把握)
(1) 分析:
①分析的含义:就是把事物的______ 或过程 _____ 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析:A、分析,从静态看,是一种思维方法;从动态说,是一个思维过程。B、分析是对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 C、分析的对象是从整体或过程分解出来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的。
②分析的作用:(P28-3):分析是研究整体和过程的 _____。只有对各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__________。
③正确运用分析的方法:(P28-4)
第一、分析_____________; 第二、分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
第三、在_______把握_________(不能只分不联,要在联结中去分)。
(2)综合:
①综合的含义:(P28末)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____________,组成__________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②综合的作用:……(P28末)
③正确运用综合的方法:
第一、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_____________;第二、抓住各个部分的___________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结果是要)把握事物______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_______的_____的认识(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知识)。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① 要在_______的指导下__________(把各部分放在整体中进行分析);
② 要注意在______基础上进行______;③必须立足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作为核心贯穿整个思维过程。(矛盾分析方法就是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
2.为什么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的结合的方法 (P27-1)
是由事物的 _________ 决定的 ……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1.合理想象及其作用
(1)合理想象:就是立足______________,根据 __________ ,充分发挥人的__________的思维过程。
(2)合理想象的作用:合理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创造性思维及其作用
①创造性思维的含义(P32末)
创造性思维:是以 _________ 为指导,_________ ,敢于_______________,解决________ 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创造的本质就在“新”的突破之中。)
②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拓展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第一、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第二、培养创新精神是民族振兴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三、培养创新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第四、培养创新精神也是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3.要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① 要善于____________ ; ② 要____________;
③ 务必 _________ ,把握 ________ ; ④ 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⑤ 要经得起____________,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哲学常识》高考题赏析(二)
一、最佳选择题:
1.(07?广东)“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互渗透 D.相反相成
2.(10?四川)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10?全国)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10?海南)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来改为八对、六对,最后变为五对时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看,是越来越不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则越来越像。齐白石 画虾表明
A.科学比艺术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 B.艺术比科学更加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C.艺术追求美,但与科学一样都包含真理性认识
D.艺术反映事物的外在联系,不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5.(09?重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研制大型飞机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为此,国家转变体制机制,坚持自主研发,加强国际合作,优化整合全球资源,成立了图家控股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大型飞机的研制进入实体操作阶段。研制大型飞机的决策和实施需要
①审时度势 ②在分析指导下进行综合
③运用系统综合思维方法 ④发挥体制创新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08全国)“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不利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
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09?安徽)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8.(08?北京)中国传统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在治疗一些疾病时遵循的医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下列表述与这一医理相一致的是
①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
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08?宁夏)“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08?广东)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11.(07?江苏)“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新课标第一网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12.(06?天津)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A.运用抽象思维玫注重积累知识 B.注重知识积累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想象
13.(10全国)2008年10月6日,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时间10月7日2 时46分,一颗编号为2008TC3的小行星将由苏丹北部上空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发生燃烧。后来的观测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时间误差只有15秒。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如此精确的预测,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表明
①预测所依据的理论和数据的正确性得到观测实践的检验
②预测被证实佐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预测被证实,说明真理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14.(10?广东) 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5.(09?海南)2009年3月28 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08?山东)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扇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有局限性,对同一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答案
二、非选择题 班级 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17.(08?全国Ⅱ38)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18.(08全国卷I?38)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
19.(08?天津)2004-2007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护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客乐现,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过快增长和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12分)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 及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哲学常识》高考题赏析(二) 参考答案
1-5 DAACB 6-10 BDBDD 11-15 DCCBB 16 B
17.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答: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检验标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重视理论的作用,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回答本题时,需要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角度,联系材料具体分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一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8.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10分)
答: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价值标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解析】本题的解答必须抓住设问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可以采用联系法:首先,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的主要知识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群众观点等。同时,必须从材料中找原理。还要做到理论与材料相结合,不能出现材料与哲学观点“两张皮”现象。
19.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 及 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答: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既要看到粮食需求扩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约粮食供给的一面。(4分)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我国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各种情况以应对粮食危机。
③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长、倡导合理饮食等)。(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方法,要求考生要对矛盾分析方法的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具体要点包括:在当今世界粮食供求紧张、粮价上涨的大背景,我们要用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我国的粮食供求状况。 对于确保粮食安全问题,要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为重点,具体分析各种情况以应对粮食危机。
20.(10?福建)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固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材料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