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叶剑英何举动令美国人惊呆

逍遥右脑  2017-04-24 11:00

,

身为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军中地位仅次于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但这位身居高位的将军,竟然亲自上阵干起了粗活。在场的美国人惊呆了,他们也从没见过这样的军官。

本文摘自:《安徽日报农村版》年2月19日第11版,作者:佚名,原题:《“延安精神”是怎样打动外国人的》

1944年的夏天,代表民间的21名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观察团来到延安。随后,代表官方的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组长由美国驻华使馆的武官包瑞德上校担任。他们的职责是搜集共产党获得的日军情报,了解共产党军队的情况和营救美军飞行员等军事合作。

当时,贺龙特意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的一批条件较好的石窑给腾出来,留给美军观察组使用,后来,许多外国记者也在这里居住。对于那些刚刚来到延安的外国人来说,新鲜感一过,麻烦也就来了。

美军观察组的住所是一排八孔窑洞,这在边区绝对算是高规格的住房了,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里太简陋了,简直就是一处斯巴达式的住所。盛夏的多雨时节,暴雨的湿气让墙皮开始脱落,屋内潮湿阴冷,湿气会使屋内的皮革制品发霉;晚上睡觉如果忘了关门,地上的爬虫、天上的飞虫会成群结队地来骚扰你。到了冬天,屋内更是寒冷彻骨,他们只能拿个脸盆烧点炭来取暖,而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还得开着门窗,吹着冷风,一边烤火一边发抖。

千里迢迢赶赴延安,却遭了这么大的罪,那么美军观察组的成员们做何感想呢?有趣的是,多年之后,每当有人和他们谈起当年在延安的种种艰苦时,他们总是会带着一种欣喜、一种美好的感情去回忆那段往事。

包瑞德的报告

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报告,日期是1944年7月28日,这是美军观察组来延安的第6天。报告是组长包瑞德申请发送的,作者是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其中写道:

“我和观察组其余人员的初步印象一样,这里是极其讨人喜欢的。外国记者,至少两名记者的印象同样如此,这两名记者来到延安之前,绝对不可能是‘亲共分子’。中国共产党人的魔力持续存在着。 ”

那么,这些外国记者和美军观察组的成员,到底在延安看到了什么,让他们在短短几天之内,竟然觉得条件恶劣的延安是极其讨人喜欢的?

由于延安机场长时间空置,设施简陋,美军观察组的飞机到达时,由于跑道不平,差点酿成事故。所以,当他们平安下了飞机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便急忙调来一队人整修机场。美军观察组本来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可不久,他们便发现,叶剑英也出现在干活的人群之中。

身为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军中地位仅次于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但这位身居高位的将军,竟然亲自上阵干起了粗活。在场的美国人惊呆了,他们也从没见过这样的军官。

叶剑英的出现,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美国人,他们一商量,便挽起袖子,加入到干活的队伍中去。

“延安精神”的感染

外国人一到便帮忙修机场,从没见过外国人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个消息,都想看个新鲜,于是扶老携幼,到场围观,最后竟然连毛泽东也来到了现场。

就在这一天,在这个机场,“延安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些外国人虽然无法理解“延安精神”的精髓,但他们对延安的感受是相同的,这是一个与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这里常年被封锁,没有外援,物产贫乏,自然环境又恶劣。但是,在延安,人人一样,生活在窑洞里,一起工作劳动。百姓的吃穿用度绰绰有余,社会治安良好,没有警察,甚至没有乞丐,完全可以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片贫瘠的土地,如何被改造成了世外桃源呢?这些外国人逐渐摒弃延安最初带给他们的震撼,开始冷静思考。当他们深入腹地、追根溯源时,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景象。但眼前的这一切,却来之不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牟其中:从死刑犯到富豪之路
下一篇:宫本武藏简介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延安时叶剑英何举动令美国人惊呆】相关文章
【延安时叶剑英何举动令美国人惊呆】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