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4-20 11:57
【导语】去年湖南卫视的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无拘无束的孩子在一个个生活细节中表现了他们的童真,同时也状况百出。父亲们面对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体现了自己的教子智慧、能力和责任担当,也有对孩子问题的难以招架或处理欠妥。
这档节目所表现出的孩子和父亲行为细节,引起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了对如何做父亲的思考。
图为该节目宣传海报
思考之一:父亲本是家庭角色
无论是演艺界的名角还是体坛名将,都是个人的职业角色,为众人关注和追捧说明了他们职业上有过辉煌的业绩。而父亲是人的家庭角色,这个角色是孩子赋予的,父亲与子女的自然属性是唯一的,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改变不了。正因为此,父亲有义务履行对孩子的养育责任。也可以说,履行职业角色和当一个称职的父亲对一个人来说是两件不同的事,每件事都有不同的角色规范和社会期待,职业角色再辉煌也不能说明父亲角色的成功。
父亲是否称职、是否优秀,是孩子说了算的,评价标准是把孩子培养成了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有的名人的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普通农民的孩子成了社会精英?这的确说明了他们在履行父亲角色上的差异,明星的成功不是父亲的成功,普通劳动者亦可以是不普通的父亲。
思考之二:做了父亲就要有担当
对父亲而言,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是平行的,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要履行不同的责任。做父亲就要尽义务,这种义务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或多或少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而且还有法律约束。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可是在我们国家“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由来已久,把“男”与“女”即父亲与母亲、“内”与“外”即事业与家庭割裂开来。尽管人们认同“养不教,父之过”,尽管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是女人也有了家庭以外的事业,尽管不少年轻的、觉悟了的现代父亲承担了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但仍有众多当了父亲的男人依然会把抚养教育孩子当作额外的事,还会以“不适合”、“不会”、“我给你们挣钱”等等很多借口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孩子的母亲也自觉自愿地在孩子身上下了比男人更多的工夫。
思考之三:家庭是孩子最自然的学堂
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渴望在现实中有无数个72小时与爸爸在一起,就生活环境来说也不是郊野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爸爸与孩子是对偶存在的,有爸爸才有孩子,有孩子才称得上爸爸。爸爸不仅与妈妈一同给了孩子生命,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完整、美满的成长环境。
生活即教育,家庭是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最自然的学堂,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块外部环境无以替代的教育沃土。孩子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在家务的承担之中、在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养成尊重他人、勤勉、守秩序、服从整体等基本习惯,并将其融于社会生活中。这样的实践环境无须刻意创造,亲子之间的情感互动、相互了解、彼此学习、共同欢乐可以随时发生。在家庭这个真实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理解、体验每个生活细节的价值和在生活中的意义,有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家庭就是孩子未来独立投身社会的“练兵场”,关键是爸爸们想不想、会不会去运用。
【小编提醒】看过“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更多需要思考的是爸爸怎样承担对孩子的责任、表现对孩子的父爱?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教育的缺失和不良?如何与孩子的妈妈共同在家庭这个教育的沃土上耕耘?“爸爸去哪儿”才能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