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4-18 10:56
在农村学校,历史是一门"好教"的课。由非历史专业教师教历史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兼课教师在经历几年的磨练后,就能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成为行家里手。但是要想"教好"历史课,却并不轻松。教师面临的困难首先是课时少,任务重。学生总认为历史课是一门"投入多产出少"的课,加之学习资源匮乏,学习历史课总是提不起劲头。那么教师在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定要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有限的课堂时间才能出"效益"。比如把看似零散杂乱的知识依一定的线索串连起来,并能在课堂上做到自如的启承转合,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记忆强度,就能助学生一臂之力。文章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一堂高质量的课,也要凭借教师启承转合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如果说课堂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各个教学环节是颗颗珍珠,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启承转合就是串联一颗颗珍珠的丝线。缺少了这条线,珍珠就成不了美丽的项链。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教科书是将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按一定的主题加以编排的,这种编排是对史实进行了选择和剪裁的,每个单元或主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单元或主题之间的编排只是大致上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有时会出现时空单位之间的"空档"或"错位"。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由主题所建构的历史知识系统,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对其结构、层次建立起联系。这样才能把每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个性鲜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一个个具体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沟通、衔接和联系。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一体。学生的学习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会以整体形象感知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所用教科书中编排的子目,要设计本课的板书提纲,要安排这节课的教学步骤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做好各子目、各部分之间的过渡。这种过渡做得好,可以把一节课讲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以使各部分内容紧紧相连,整个一节课显得是浑然一体。
具体来说,"承"就是承上。在教学新课时,首先看看教学内容与已学过的知识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就可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参照点,来一个简短的温故知新。以华师版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课的教学中,在讲述完第一个题目"秦的暴政"后,教师就可以这样来过渡:"官逼民反,正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广大民众难以为生,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全国像是布满了干柴,只要有一颗火种就能熊熊燃烧。那么,这反秦的火种是怎样点燃的呢?这就是大泽乡起义。"一个简单的"官逼民反",不仅在两个题目之间实现了自然的过渡,而且道出了两个题目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得两个题目之间有了有机的联系,也使讲述的历史过程显示出必然的发展。再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教学时,要学习隋朝的短暂统一和唐朝的繁荣,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如秦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和汉承秦制的特点。
再来说说"启",就是启下,就是在教学某一课时,想一想有没有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或埋伏笔的语句。必要时加以点拨指导,以利于后面内容的展开。比如在世界历史上册《希腊罗马的上古文明》一课教学中,有"罗马文明因吸纳希腊文明及其他地区文明的优秀成果而愈显繁盛壮丽、光彩夺目,并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段话,这段话教师可以稍加解释:希腊罗马时期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为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铺垫了社会基础。同样,罗马帝国时期产生的调整民事关系的有关法律制度,如买卖关系、债权债务关系、亲属身份关系等,又为资本主义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制度基础。这样就为第五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中《西欧走出中古时代》第一个题目:文艺复兴的教学做出铺垫。同样,本课中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两个题目内容,在讲述它们的历史影响时,就可以指出,文艺复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而新航路的成功开辟又为殖民主义者向东方掠夺财富、积累资本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把后面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扩张就能衔接起来。罗马帝国的兴衰演变也与后来欧洲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主要国家有渊源关系。如果在前面作出简单的线索交代,在学习后面的相关国家的内容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怀疑这个国家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另外,及时的进行部分或单元的归纳总结,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如在教学完世界史上册第八章《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后,教师可以把本章的内容甚至和第五章的英、美、法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从时间、原因、过程、文献、重要人物、结果、历史影响等几方面列表对比归纳,学生会感到很得力。教师多出一份力,学生就会感到加倍的轻松。让每一位学生对历史学习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为学生搭起一架向更高处攀爬的阶梯,让历史课堂更精彩,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孜孜追求的目标。
总之,我们教师要把研究教科书、研究学情和研究自己客观地结合起来,在熟知自己、了解学生、掌握教学环境的情况下对所选用的教科书进行整合,使其资源效能达到最大化。体现教师在课程资源生成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再辅之以富于变化教学方式和颇具感染力的过渡技巧,历史课教学一定会变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