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4-13 12:02
对孩子的严格与宽容,实在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划定界限,也经常会受我们自己的个性所影响。怎样适度地管教孩子呢?父母需要先能察觉自己习惯的做法。
父母的反应方式通常可分为“肯定型”、“非肯定型”以及“攻击型”三种。举例来说,有一天,小华跟妈妈经过玩具店,小华吵着要买小汽车,妈妈认为家中已经有很多玩具汽车,不必再添一辆。但孩子吵得很凶,这时候,妈妈犹豫不决地站在店门口,虽然嘴里说:“你的玩具汽车那么多,别买啦!”却被小华拖进店里。“真的要买吗?这小汽车有什么好嘛!”“小华,你可不可以小声点,叫别人看了笑话。”这位妈妈表现的是“非肯定型”的行为。这种反应的特征是:做不下决定,心里感觉压抑和焦虑,立场却不坚定。
同样的情况,妈妈也可能狠狠地说:“买什么?你的玩具还不够多啊?你这孩子就是贪得无厌!我问你,上回给你,买了小汽车,结果呢,玩了多久?三天不到就坏了,对不对?”这种属于“攻击型”的行为反应的特征是:只顾表达自己,轻视别人,替对方做决定,外表强硬而内心却感到挫折、受伤害。
那么,“肯定型”的作法是怎样的呢?妈妈可以用温和而坚定的口吻说:“你很想买小汽车,可是妈妈觉得家里的玩具车实在太多了。走!我们去看别的。”说完就牵着小华的手,大步地走开了。“肯定型”的特征是:适度地自我表达,立场坚定,但不伤害孩子,心中感觉自己是有价值,应受尊重的,对孩子不多唠叨,以行动表示自己的决心。
这三种类型的行为反应,常常交替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当然,也有些人经常是以其中的一种方式来反应。我们’不妨反省一下,自己习惯的方式是那一种?特别是在我们受到孩子的违抗,挑战的时候。
有些“非肯定型”的父母很容易在孩子有所要求时,因为不忍拒绝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与限度,等到自己不受时,就突然转换为“攻击型”的反应。例如:妈妈外出回来,一身疲惫,孩子偏偏缠着她,要她讲故事。妈妈觉得已经把孩子冷落半天了,于心不忍,就顾不得自已的劳累,勉强地依了他。但孩子要求妈妈一个接一个地讲,结果惹火了妈妈,于是妈妈开口骂起孩子。像这样突然地变脸,会叫孩子十分不安,也感到无所适从。也许妈妈回来时,应该先休息一下,或在不能忍受以前就停下来不再讲下去,以免因为超过自己的限度而攻击了孩子。
除了察觉自己是用“非肯定型”、“攻击型”或是以“肯定型”的方式和孩子来往外,最基本的,我们要先在心底肯定自己这个人的价值,尊重自己的需要。其次是要不怕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不要害怕拒绝孩子会伤害了他们,只要我们表达的方式得当,不但不会伤害孩子,反而会教导孩子学习尊重别人,学会如何去肯定自己.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父母也是人,当然也有自己的情绪,偶尔对子女发发脾气是难免的,但是要小心,别掉入一种情绪的恶性循环里。父母容易落入的情绪循环是:
忧郁——》发怒——》自责——》忧郁
譬如说:妈妈生气,打了孩子一顿,当时是在盛怒之下,事后却非常心疼,也觉得对孩子很抱歉,但不知道要如何疏解,只有在心里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很失败。事实上,这种自责并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把自己的心情愈弄愈糟。本来只是“打了孩子”这么一件很单纯的事;却弄得所有不愉快的感受都涌上心头,整个人陷入了忧愁的情绪低潮。在低落的情绪中,更容易被孩子小小的过失激怒,于是又一次的循环开始。
如果父母陷入这种循环的话,事实上伤害孩子最大的并不是挨那两下打,而是在父母的情绪低潮中所尝到的无形压力与不安。幼小的孩子在情绪上是与父母有着相当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