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追问”在高中语文中的推动作用

逍遥右脑  2017-04-13 11:57

有效的追问教学策略就是要解决从概念到概念、从伪问题到伪追问的课堂通病,帮助教师梳理好“问什么?”“怎么问?”,真正做到有效追问,提升教学效果。

一、有效追问立足的理论策略

(一)认知规律。解读文学作品,一般从三个问题入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学生阅读、欣赏、认知的一个科学思维过程。高中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就是由语言的直观感性、语言的表象,进入理性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获得思想本质的理解。

有效的课堂追问,一定要符合学生普遍的认知规律。一般说来,从“具体——概括”、从“感性——理性”、从“局部——整体”。例如:《宝玉挨打》一课:先预设的问题:笞挞的引火线是什么?(因)贾政怎样笞挞?(过程,情状)笞挞的结果怎样?(果)。紧接着进行追问:笞挞中贾政、宝玉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性格?贾政在笞挞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笞挞有什么悲剧意义?这样的追问能逐层加深,符合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人文主义。“追问”,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对话意味着师生关系是平等与合作,课堂要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要让这种思维的对话顺利进行,教师就要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面对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追问”时应注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考,重视学困生心理特点(顾虑,对立,敏感,不自信)。另外,“追问”不是审判,教师不是法官律师,不能咄咄逼人,不能以显露学生之短而洋洋自得。(三)建构理论。课堂追问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难度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适度的追问、恰当的高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构建。也只有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才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有效追问强调的方向策略

(一)文本思维方向。一般的课堂追问要指向于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或者是学生思维的要害点等。有效的追问,应该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把握文本思路,活跃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强度。例如:《故都的秋》在理解秋景图之后,教师追问学生:为什么文章费很大的篇幅写了和故都无关的中外古人之情感?由此激发学生品味人生之秋以及时代之秋的更深层滋味。(二)逻辑演绎方向。追问内容的设计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层进,刚开始设计的追问要广泛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然后向上演绎,驱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问题没有层次性,同类问题反复追问,学生的思维就在原地打转,起不到引思促思的作用。例如,“祥林嫂嫁给贺老六”这一情节,可以先问全班:“文中的哪一个字是这个情节的文眼?”全班可以明确“闹”,此时不能停下,要从逻辑的矛盾律中去追加一问以探究文章的主旨:“从后文来看,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是幸运的甚至还是幸福的,那她为什么还要闹呢?”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追问价值。而千万不能再问“还有哪个字说明祥林嫂闹得比较凶?”这是教师自己在破坏矛盾的同一律,扰乱了有效追问的逻辑方向,使问题变得没有价值。

三、有效追问关注的时机策略

(一)困难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实际中,学生的思维会自然呈现一个由活跃到受阻,再到突破的过程,有时思维会进入困难闭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追问,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实施追问,帮助学生突破困难状态,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继续继续拓展思维。像《荷塘月色》就要追问学生:作者的行踪,以及相应的所思所感?这才会把思维导入散文形散神不散、回环往复的文体特征。

(二)转折点。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山重水复柳暗”之时,或者是进入南辕北辙的地步,教师一定要紧步追问,引导学生转回“花明又一村”的天地。例如:有学生认为《扬州慢·雨霖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教师发现学生思维有误,于是就追问:你说得有道理,可这生机盎然的青青荠麦,是长在哪里呢?之后再继续追问:市区的步行街如果也长满了青青荠麦的话,你会有何感想?学生马上会醒悟这是表现扬州城的荒凉。教师两次巧妙的追问对学生的思维导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提升点。有时候从表象上看,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或开掘的可能和空间,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止于此,不妨乘势而上,再追一问,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阔地带。像《采薇》一文,掌握文句之后,顺势追问:从军戍边如此艰辛,那士兵还要不要去?由此提升学生对家、国、民族、历史、情怀等思索,直达思维的最高峰。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追问能服务于课堂的多种能力活动,进而提升语文思维和素养的。“学”然后知“问”,“问”然后知“学”,互为因果。在无穷的认知过程中,“问”才是“学”的推动力。有效“追问”才是具更高层次的语文教学实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文言文阅读需具备的几种意识
下一篇:用课程理念构建新语文教学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浅析“追问”在高中语文中的推动作用】相关文章
【浅析“追问”在高中语文中的推动作用】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