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精练即学即练复习试题(附答案)

逍遥右脑  2013-11-15 12:59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板块一 基础训练
考点一 而、何、乎、乃、其、且
1. 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承,那么)
B.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递进,而且)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可是)
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连词时对各个义项的理解。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而且”。
答案: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A.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B. 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
C.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D. 今日之事何如
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多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代词,“什么”;B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
答案:C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幽独处乎山中
A. 噫吁?,危乎高哉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相与枕藉乎舟中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
答案:C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
A.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 臣乃敢上璧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乃”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
答案: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D. 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解析:“其”主要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副词、连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其”为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义为“难道”,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表推测语气的副词,义为“大概”;C项为表示祈使语气的副词,义为“可要”;D项为表示婉商语气的副词,义为“还是”。
答案:B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D.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解析:“且”主要可用作副词、连词。例句的“且”作副词,“将要、将”,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并且”;B项是副词,“尚且”;D项是连词,“那么”。
答案:C
考点二 若、所、为、焉、也、以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若入前为寿
A. 崤函之固,自若也
B. 天涯若比邻
C.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若”主要可用作动词、代词、连词,常常考查对用作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若”作代词,“你”,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指示代词,“那样”;B项是动词,“好像、像”;D项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答案:C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A. 某所,而母立于兹
B.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C. 为仲卿母所遣
D.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解析:“所”主要可用作名词、助词。例句的“所”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事(东西、人、地方)”,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名词,“处所”;C项是助词,与“为”组合表示被动,不译;D项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义。
答案:B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冰,水为之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为”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例句的“为”作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呢”,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动词,“创作、写”;C项是动词,“变为、成为”;D项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答案:A
10. 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 盘盘焉,??焉
B. 永之人争奔走焉
C. 姜氏欲之,焉辟害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解析:“焉”主要可用作代词、兼词、助词,常常考查对用作助词、兼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作词尾,义为“……的样子”;C项为疑问代词,义为“怎么”;D项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答案:B
11. 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表判断;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答案:C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深林杳以冥冥兮
A. 险以远,则至者少
B. 作《师说》以贻之
C. 木欣欣以向荣
D.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解析:“以”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以”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且”,A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是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C项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而”或不译;D项是介词,“往”。
答案:A
考点三 因、于、与、则、者、之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因击沛公于坐
A.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解析:“因”常常考查对用作介词、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例句的“因”作介词,“趁着、趁机”,B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于是、就”;C项是介词,“依靠、凭借”;D项是动词,“沿袭”。
答案:B
14. 对下面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③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其皆出于此乎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 ①和③相同,②与④相同,⑤与⑥不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与④不同,⑤与⑥相同
C. ①和③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
D. ①和③不同,其余全部相同
解析:①③向,介词;②表被动;④比,介词;⑤从,介词;⑥对于,介词。
答案:C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
A. 是谁之过与     B. 蜩与学鸠笑之
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乃与平原君计
解析:“与”主要可用作动词、介词、连词。例句的“与”作介词,“替”,D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是语气助词,通“欤”,译为“呢”;B项是连词,译为“和、跟”;C项是动词,译为“结交”。
答案:D
1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表承接, “就、便”的意思)
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表示承接假设的结果, “那么、那就”)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因果, “所以”的意思)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 “可是、却”的意思)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条件, “才是”的意思)
⑥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用在主谓之间,限制修饰谓语, “只、才”的意思)
⑦愿依彭咸之遗则(名词, “侧面”的意思)
⑧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与“已”连用, “而已、罢了”的意思)
A. ②③④⑧ B. ①④⑤⑦
C. ①②④⑥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③应该是“就、那么”的意思;⑤应该是表强调和确认,“就、就是”的意思;⑦应该是名词, “准则”的意思。
答案:C
17. 选出与例句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句(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 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析:A判断句的标志;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代事或物。
答案:B
1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 ⑤君之所知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 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④⑤/②⑨/⑥/⑦⑧
B. ①②③/④⑥/⑤⑨/⑦⑧
C. 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D. ①④⑤/③⑨/②⑥/⑦⑧
解析:①③④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⑨句中的“之”作助词,的;⑥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⑦⑧句中的“之”作代词。
答案:A
板块二 能力提升
一、 (2014?泉州七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 予放浪江湖之日,乃久尽知其族性。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除”,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B. 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
C. 世论以为国香矣
冲冠一怒为红颜
D.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解析:A项“之”分别为代词、助词;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但分别表并列、承接;C项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项两个“虽”均为连词,“虽然”。
答案:D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视椒则远矣    则:却
B. 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耶:语气词
C. 雪霜凌厉而见杀 而:连词,表转折
D. 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者:……的情况
解析:C项“而”应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答案:C
【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国内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国内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他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的人。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在室则充满室,在堂则充满堂,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 “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刚开始没有什么区别,等到它们开花,一枝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枝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二、(2014?福州市质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即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选自王定保《唐摭言?节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市之,而命洗刷
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
B. 泰怃然久之
顷之,烟炎张天
C. 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将家于义兴
乃设九宾礼于廷
解析:C项中的“且 ”,前为副词,“暂且”;后为连词,“尚且”。A项中的“而”均为连词,表顺承关系。B项中“之”均为音节助词,可不译。D项中“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答案:C
【参考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范。 孙泰娶的妻子是他姨母的女儿。之前,姨母年纪大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姐妹俩中,姐姐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妹妹。”姨母去世后,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有人不解,问起这件事,孙泰说:“她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去还给卖主。 唐僖宗中和年间,孙泰计划在义兴安家,买了一座别墅,得用两百贯钱。付了一半钱后,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购房款交给房主,让他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孙泰看到一个老妇人痛哭了好几声。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就把她叫过来问话。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别墅成了别人的了,所以我才伤心。”孙泰怅然失意了很久,就哄她说:“我刚好收到中央政府的公文,已经给我另外任命了官职,不能住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先让你的儿子掌管吧。”说完,孙泰就解开船绳坐船离去,不再回来了。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其言多而不辩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 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D. 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解析:A项中的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B项中两个“于”都作介词,但意义不同,前者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后者引出处所,应译为“到”。C项中的两个“而”都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却”。D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拿、用”。
答案:B
2. 下列各句中的“为”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B.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解析:C项中的“为”同文句中的“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A项中的“为”是介词,“为了”。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的“为”是连词,引出表原因的分句,可译为“因为”。
答案:C
【参考译文】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身实践还可以,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这是为什么呢?”田鸠回答说:“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人。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婢女,而不能说善于嫁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珍珠还给他。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话,来向众人宣传;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
四、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植传》节选)
1.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可不勉与
求,无乃尔是过与?
B. 丁仪、丁?、杨修等为之羽翼
既来之,则安之
C. 曹仁为关羽所围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D. 以杨修颇有才策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其中四句来自教材。A项中都作助词用,相当于“吗”;B项“之”都作代词; C项第一个所与“为”一起表被动。第二个表“所……的事物”;D项的“以”都作连词用,表原因。
答案:C
2. 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以罪诛修
②于是悔而罢之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 两个“于是”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 两个“于是”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 两个“于是”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 两个“于是”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解析:此题考查了双音节虚词“于是”的意思及代词“之”指代对象异同的比较。①②两个“于是”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承接关系的连词;③“之”作代词,代曹植,④“之”是代词,代曹丕。
答案:C
【参考译文】
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很惊奇。每次进见曹操,(曹操)用很难的问题诘难他,他都能应声而对,因此,特别受曹操宠爱。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今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被认为与众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处事任性,从不掩饰自己,饮酒不知节制。文帝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他,刻意掩饰自己,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曹植曾经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判死罪。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害怕自己死后出现混乱,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又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感到更加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担任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Ⅰ卷)
下一篇:湖南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作文试题集锦及解析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4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精练即学即练复习试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2014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精练即学即练复习试题(附答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