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4-10 20:57
宁波市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拾(sh)级 歼(jin)火 尽(jn)管 给(j)予同情 B.洗漱(sh) 挟(xi)持 晕(yn)船 劝善惩(chng)恶 C.自诩(x) 匀称(chn) 晌(shng)午 声名鹊(qu)起 D.前瞻(zhn) 犷(gung)悍 瓜蔓(wn) 乳臭(chu)未干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为提高城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B.宁波,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扼守南北海运之要冲,雄踞河海运输之枢纽,唐代起就跻身中国三大名港之一。 C.文学艺术家的贡献,虽然不像企业家的成就一样,会产生立竿见影的速效,其对于人文发展、道德发展和社会文明,却是一种巨大而潜在的影响。 D.为控制在用车实际排放污染,环保部门须在从新车到在用车排放标准规定和要求的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并励行实施。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雾霾已经无情地窒息了我们的呼吸和生存,我们就必须拿出整顿“四风”一样的决心和勇气治理雾霾。 B.在中国大幅而快速崛起的今天,过度强调英语这种带有“自我殖民”性质的心态,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相反越来越变木加厉。 C.当前信息是把自己变成白痴。 D.好书不可多得,“秒读”实在是暴殄天物,只凭风驰电掣的速度掌握书中内容的“诀窍”,简直就是痴人说梦。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假白岩松语录的出现,是大家因为期待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来,就以其名义说出。B.面对一个班级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出国,有的老师感到担忧,有的则认为无妨,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能力行万里路,就不妨先读万卷书。C.富豪并不一定是贵族,只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富豪就达不到贵族的境界,贵族不仅追求前两者,还追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D.为了解决面临的人口过快增长、陆地资源锐减两大困境,不少科学家在锐意探索,寻找出路,包括向太空求生路。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信的年代我们活在文字里。那文字充满了善意的夸张,虽有点 ▲ 却助我们度过精神饥荒。其实每一封信都充满被偷窥被检查被告密的危险,有多少 ▲ 的故事源于书信引发的祸端。但书信仍在继续着,仍有那么多人 ▲ 。书信是书信年代连通外界仅有的通道,唯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无论是盼信拆信回信寄信,每一个琐碎的过程,都让人 ▲ 抛洒所有的废话和激情。 ①悲惨 ②痴心不改 ③自欺欺人 ④愿豁出去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4分) 一头驴听说蝉唱歌很好听,便很想跟蝉学习唱歌。有一天,驴向蝉提出了恳切的请求。蝉看了看驴,说“你真想学唱歌吗?也可以,但你必须每天像我一样以露水充饥。”驴听了很高兴,每天以露水充饥。结果,没几灭,驴就饿死了。7.请写一段话,把下列的词语至少用上三个,要求有一个中心,写出一点诗意。字数不超过150个。(5分) 古朴 情趣 欣赏 平添 恬静 困惑(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诗言志”观念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又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 “诗言志”见于《尚书?尧典》,它只是原始乐教的一个关目,沟通人神的一条途径, 春秋末年,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诗教传统,强调其“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 (节选自《中国文学观念的发生》,有删改)8.下列不属于诗言志可作为中国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诗言志”被近代学者视为“千古诗教之源”,被现代学者视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B.我们从“诗言志”观念的演进中,认识和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路径。 C.道家、墨家和法家都从孔子文学观念中得到启发,孔子文学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源头。 D.“罢黜百家”后,儒家文学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引导着并规约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早期的“诗言志”虽不是独立的文学观念,但为后来的诗学独立和诗教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我们仍可视其为“千古诗教之源”。B.西周时“诗”被纳入礼乐教化的体系之中,这使“诗”的社会性功能得到增强的同时也受到了礼乐的束缚。C.通过“赋诗言志”和“礼仪之辨”,“诗”的独立性价值得到凸显,这为文学观念的成熟奠定了基础。D.孔子将“诗”与个体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提倡用“诗”来培养君子的“威仪”和“气志”,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10.概括“诗言忠”观念的演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 ④藤被庄子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伦,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 (选自2015年4期《散文》)11.作者为什么说藤“是植物里的龙蛇”?(4分)12.请赏析文中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13.第⑤段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请作出赏析。(4分)14.第⑦段叙写文人画里坐的藤,有何作用?(5分)15.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4分)(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与萧翰林书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 仆不幸,向者进当??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人!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舌噪,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读《周易》《困卦》至!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 【注】①蜓暄(ni wù):不安的样子。②昭晰:清楚明白。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嗷嗷:形容舌噪:噪聒。⑤耕:旧称农民。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微王生之说 微:如果没有。 B.不知其端 端:开头。 C.用是更乐喑然 用:因为。 D.庶木铎者采取 庶:希望。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求进而退者 蟹六跪而二螯 B.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 秦以攻取之外 C.独喜思谦之徒 士大夫之族 D.然终欲为兄一言焉 公为我献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嫉,其可得乎?(3分)(2)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办怛然骇之。(4分)(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2题。(7分)途经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②汴河:即大运河,即隋炀帝时疏浚开掘的通济渠。21.这两首诗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都属于 ▲ 诗,许浑的诗借古墓而寄寓观点,皮日休的诗则借大运河表达对 ▲ 和对开凿运河的肯定。(3分,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2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优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 (《荀子?子道》)23.根据①②两则材科,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2分)2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3分)(四)古诗文默写(6分)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弟子,入则孝, ▲ ,谨而信,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 浙江省宁波市201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