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7-04-04 12:36
马克先生给中国妈妈一个建议:想让宝宝成为最棒的人,营养至关重要。
马克先生既是荷兰某公司的亚太地区总监,也是一位婴儿奶粉专家,也是两个可爱孩子的父亲。因为他长得很高大,当他跟他两个可爱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总会很有空间距离,所以,他常常跪在孩子中间轻轻地跟他们说话,看得出,他的孩子很依恋他。
由于马克先生的这些特殊身份,跟他的谈话变得很有趣,他既会对奶粉滔滔不绝,又对孩子成长表现出极大热情。
由于工作关系,马克一家去过很多国家,也在很多国家生活过。我们很担心这对幼小的孩子会有影响,但他认为——环境变化,可以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也让孩子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马克发现,全家随他工作的变动虽然是一种被动的迁移,但结果是孩子们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能感受到,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帮助,现在,孩子会说三种语言:荷兰语、汉语、英语。现在他们在这儿学习说汉语,学唱中文歌曲,得到很多乐趣。“至于大家所说的不利一面,可能是指孩子对环境的不适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但我始终认为,父母的爱和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且换个环境生活,对锻炼他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马克先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听说马上还要荣升为第三个宝宝的父亲,应该是一位经验爸爸了,当我问起这位奶粉专家“孩子成长什么最重要?”时,他竟说——对孩子来说,母乳喂养最重要。“我始终认为,营养的好坏决定着宝宝的生长发育。”他认为,母乳作为最好的营养来源,有着神奇的作用,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他的两个宝宝都是从喝母乳开始的。在荷兰,孩子前6个月必须喝母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国家给了妈妈足够的假期,去完成母乳喂养的使命。“可是在中国,宝宝两个月的时候,有的妈妈就要上班了,有的宝宝就吃不到母乳,即便妈妈上班途中回家喂奶,但达不到按需哺乳的要求,这对宝宝是不公平的。”竞争激烈,父母工作繁忙,但是——给孩子的时间不能少
在中国的工作环境中生活,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稍一松懈可能就会退步,不得不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孩子主要由妈妈照看,而且对于妻子照看孩子的能力也完全信任,但是,马克每次回到家,一定会尽心充当大朋友的角色,陪孩子们玩。所以孩子也每天盼他下班,“他们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显然,他有些得意,“如果孩子少了父爱,接触不到来自父亲的思维方式,将来会有问题的。”只要孩子有要求,他会尽量满足他们,孩子们知道爸爸会给予更圆满的答复。
交流,其实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父母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快乐。
孩子从出生时,就与大人有了交流,而到2岁,孩子才开始使用语言。父母会感觉到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跟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感情的积累也一天比一天多。“现在他们一门心思想的是怎样玩,怎样高兴,而跟他们在一起时,我想的也是怎样让他们快乐。”只要空下来,马克就会陪孩子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陪他们阅读,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去吃他们喜欢吃的东西。
马克眼里:中国妈妈和荷兰妈妈的不同做法
对比一:
在荷兰,孩子都是跟父母长大的,受父母的教育。
在中国,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
马克:孩子还是由父母带好,因为老人一般会比较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性格形成。
对比二:
荷兰的爸爸妈妈,会让孩子由自己的喜好决定某件事情,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执行。
中国的爸爸妈妈,常常为孩子设计人生蓝图,孩子的兴趣爱好占据次位。
马克:我的孩子喜欢运动,我就多带他参与各种适合他的运动,不让他去学唱歌,学画画。可是,看到中国学生的优秀之处,也是很令人很羡慕的。
对比三:
荷兰妈妈希望宝宝成为一个健康宝宝。
中国妈妈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希望自己孩子比别的宝宝聪明。
马克:作为我本人来讲,生活在中国,工作在中国,在中国抚养孩子,发现了中国妈妈的很多可贵之处。她们为了不让孩子输于其他宝宝,舍得倾其所有。我认为这同时也是妈妈追逐成功的一种动力,这种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