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定义
逍遥右脑 2013-10-15 16:37
无论从种系演化或个体发展看,在先发生的是感知觉活动,而后才是思维的产生。而且,它们随时都是相互作用着的。它们的不同在于,感觉知觉是人脑对现实事物的直接的、感性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言语形式表现出来。思维有十分复杂的脑机制,它在脑内对客观事件的关系与联系进行多层加工。揭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间接性
间接性是通过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外界事物。例如,早晨看见屋顶潮湿,推知夜里下过雨。夜里下雨是通过屋顶潮湿为媒介推断出来的。这就是间接的反映。医生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疾病;经济学家通过金融、物价、失业率判断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医生没有直接看到病毒对人体的侵袭,却能通过体温、血液成分和体征变化的程度来诊断患者得了这样的病或那样的病。决策者不能事事躬亲,却能通过物价和失业率来体察民情和预测社会稳定性。无论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无论生活琐事或社会大事,直接感知经验是必要的,但却不足以为人类认知提供足够的信息。思维活动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本来无直接关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人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去揭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概括性
概括性是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得出概括性的认识。例如,许多物体以数量表征其存在形式,如个苹果,4个梨,5本书,2支笔。各种各样的物体是不同的,但数量是它们可具有的共同特征。思维活动从极多的物体中抽取它们的数量。概括为“数”,并以数字表示出来。因此“数”是数量的概括。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具体事物的直接依赖性,并在思维的概括活动中形成概念和命题,这就无限地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和加深了人对世界事物的了解。例如,“数目”(3或5,7或8)和“数”就是各种数目的概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变化的科学”则是陈述数学现象的命题。
感性反映形式中也有概括性。例如,把某种色香味形状结合起来,知觉为苹果;各种树的映象在头脑中概括出一般的树,这是表象,它们具有初级的概括性质。但是,感性反映形式中的概括性并不能表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当苹果和树作为概念出现时,苹果不再以它的知觉形式出现,树的表象也不以其表象的形式来表征,而是作为思维的结果。这时才能反映它们的本质特征。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人类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进行的,正是由于语言的无限丰富的内容,才使思维的概括活动成为可能。概念是用词来表述的,概念也是在思维活动中经概括而形成;概念间的联系构成命题,命题也是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经常的思维活动是以概念陈述命题的形式而起作用的。
思维的概括性、概念和命题可发生在多级水平上。例如,“丁香树美化了校园”、“胃溃疡引起了胃出血”,这两个命题使用了好多个概念,并陈述了某些客观规律,但所概括的可能是它们的一般特征。然而如果说,“森林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疾病可导致死亡”,这两个命题所概括的就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科学规律了。
思维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使它超出了感性认识的界限,通过思维,人可以掌握直接感知领域以外的东西,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变化发展进程。像天体宇宙这样的宏观世界和基本粒子这样的微观世界,只有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其活动规律。例如,人不能直接感知每秒30万里的光速,但通过思维可以理解它,并在概念中把握它。
但是思维并不能脱离感性认识,它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人对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把握是在人对在地球上1公里的车速的感性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思维具有超脱现实的性质
思维不仅可以把握现存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而且可以在想象中建立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及其联系和规律。这正是创造和创作的来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维可以与人的实践截然分开。思维是在实践和感性认识中发生、发展的。人通过思维获得的认识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超脱现实的幻想、假设、预期和创造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取决于思维判断是否符合实际。因此,人一方面在实践中产生认识;另一方面,又把认识的结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再实践中,再提高认识。由于思维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思维虽然具有超脱现实的性质,但并不意味着人的思维必然陷入空想之中,思维仍然具有现实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