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发展
逍遥右脑 2013-09-24 08:45
j.Co M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并增加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学习东北区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所以在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后,结合实例,可举相关的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本节教材编写留有余地,为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应增加“美国的专业化生产”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变迁和学生所在地农业发展情况等内容。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根据课本地图,形成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地形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
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
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
推进新课
师
(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农业特色。
师
(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师
(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
师
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
生
东北。
师
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板书: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师
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
生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师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
师
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
一、地理条件
师
(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举例说明,如地形可修建梯田改造坡度,红壤的酸瘦黏可通过施熟石灰、有机肥、掺沙得以改良,而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无能为力)。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有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的分布。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
师
(个案分析,发展迁移能力)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哪些?
(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
师
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
生
(凭直觉和已有的知识试答)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不利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市场狭小(人少)。
课件展示:
材料一: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的干湿地区
师
根据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讨论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利弊。
生
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我国温带半湿润、湿润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复种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是喜凉作物,生长季节为4~10月,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师
(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相比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东北的气候因热量条件较差,在农业发展中似乎是一缺陷,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地方特色,它对一地的优质产品,乃至于农业结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师
东北气候中的不利因素是热量条件较差。有利因素是具有地方特色,可结合优势条件发展特色农业。
小组交流,完成P67思考题。
师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东北大米的质量优是因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东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师
东北的热量条件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太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有利于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可发展优势的农作物等。(学生由于对东北情况了解不够,回答上述问题有困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师
出示材料二,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如课本图4.3所示)了解东北的三大主要地形。
生
(看图分析交流)从图中可知,东北的地形属马蹄形,平原广阔,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部的内蒙古高原高踞周围。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的1/3,利于大面积耕作,利于农业的发展;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利于大面积牧业的发展;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面积广阔。
师
出示材料,学生读后评析东北土地资源优势。
东北的土地资源
东北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耕地面积大且比较肥沃。全区耕地面积?1920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7%,人均耕地面积0.17公顷,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近0.3公顷,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其次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谷地。耕地垂直分布的上限,一般为海拔500米,高者可达800米。耕地土壤比较肥沃,尤其是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都有浓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黑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全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元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好的一熟制作物种植区和商品粮基地。二是本区尚有较多的荒地资源。全区可开垦的荒地面积超过600万公顷,以黑龙江省最多,其次分布在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盟东部等地。
生
东北的土地优势是耕地面积大且肥沃,后备荒地多。
师
(引导学生寻找事实证据,形成地理思维)根据具体实例,说明机械支撑、交通便利及地广人稀对东北农业的支持。
生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鞍本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械工业)、哈尔滨的机电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等工业设备和技术对东北劳动力不足具有明显的补偿性。水陆交通便于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地广人稀使人均耕地面积大,农作物商品率高,对土地的压力小,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保持较好。
师
(变换角度,转换视角)东北地广人稀,也使得东北农业市场狭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师
(引发思考)如何有效地通过市场的扩大刺激东北农业的发展呢?
生
(教师提醒,学生恍然大悟)东北地广人稀,本地粮食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粮食作物可提供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可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实现商品农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市场的扩大。只要发展合理,市场前景广阔。
师
由此得出,换一种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
综上所述,东北发展的地理条件如下:
板书: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类型齐全,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地广人稀
师
(承上启下)东北作为成熟的农业区,农、林、牧全面发展。区域内部,根据生产条件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师
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
(合作互动)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可看出,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促使东北地区内部农业区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
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4.4、4.5(略)。
师
(思维引导)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与农业布局紧密相关。小试身手挑战活动题。
(列表对比,强化知识应用)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业
畜牧业
(师生归纳)
农业生产类型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师
(指导学生阅读探究)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分布,东北地区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域?各区域的主要作物及产区分布有何特点?
(出示投影,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列表格)
生产区域名称作物及产区
____________区
____________区
____________区
(小组交流,运用对比,强化地域概念)
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生产区域名称作物及产区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玉米——平原分布普遍,由南向北比例减少
小麦、大豆——北部平原较为集中,由南向北比例增多
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林业和特产区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主要树种属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特产有长白山的鹿茸、人参,延边的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的柞蚕产区,辽南的苹果
畜牧业区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板书:
农业布局特点(内部差异):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
师
(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东北适宜发展的优势作物为喜温凉的温带作物和温带水果及耐寒的牲畜。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农业结构分布在平原、山地、高原等不同的地形区。作为东北地区发展历史不长的作物——水稻而言,原是南方的主要粮食,为何在东北大有发展潜力?如何处理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生
水稻的生长习性使其主要分布区是夏季高温多雨的我国南方地区,但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分布的地域扩大至我国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成为世界上种植纬度最北的国家,这既是科技的力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季风气候条件下雨热同期和夏热这一气候条件决定的。
师
(结合分布图,考虑制约因素)水稻在东北的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师
(设疑解难,发展思维)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原因何在?
生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还能防止环境污染。
师
广大农区舍饲养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开放性命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畜种;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学生活动:
1.根据课本,用示意图归纳东北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归纳东北地区布局的自然条件及内部差异。
参考答案:1.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发展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亚麻等)
地形类型齐全→农林牧综合发展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作物高产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实现机械化
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
2.见上述有关章节。
课堂小结
本节要求学会分析一地的发展条件。课本是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同学们试着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等。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多,也盛产水果、蔬菜和花生。佛罗里达的柑橘、甘蔗和冬季蔬菜非常著名。该区的棉花生产正在恢复,养牛和养鸡业很好。
三角洲区包括密西西比、阿肯色和路易斯安那三州。该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主要作物有大豆、水稻和棉花,也种一些甘蔗。随着草地的改良和饲料加工业的改进,该区的养牛和养鸡业发展也很快。阿肯色的养鸡业非常好。
玉米带指衣阿华、密苏里、伊利诺伊、印第安纳和俄亥俄等州。该区土壤肥沃,气候非常适宜玉米的生长。玉米为该区的主要作物。小麦、大豆和其他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也较大。该区的养肉牛、奶牛和养猪业也很发达。
北部平原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和落基山脉以东,北与加拿大接壤,含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等州。南部平原含俄克拉何马和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相接。两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北部冬季寒冷多雪,生长季节短;南部温暖,雨量充沛。两区是重要的农业产区,是美国的小麦带。美国3/5的小麦由该区生产。其他粮食和饲料作物,如高粱、黑麦、燕麦、牧草等在该区种植面积也比较大。该区养牛业也比较发达。棉花是南部平原的主要作物。
西部山区包括蒙大拿、怀俄明、爱达荷、内华达、犹他、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等州。区内有海岸山脉、内华达、喀斯喀特、落基山脉等。其中落基山脉最高,一般海拔?2000?~3000米。内华达、落基山与喀斯喀特山之间为大盆地,盆底海拔1300~1800米。区内还有著名的大盐湖和死谷。西部山区为内陆高原,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燥炎热。农业以畜牧业和山地农业为主。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梯田。小麦在北边种植面积较大。该区的灌溉工程为牧草、甜菜、土豆、水果和蔬菜生产提供了保障。区内的养牛和养羊业也很好。
太平洋区包括阿拉斯加、夏威夷、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和俄勒冈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土豆。加利福尼亚州为农业主产区。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养牛业也非常发达。夏威夷的主要作物是甘蔗、菠萝。阿拉斯加的温室、苗圃和奶牛业也很好。
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从自然条件上来说,既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以玉米带为例,自然条件的相同点有: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产;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较高。其不同点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从社会经济条件来说,其最大的区别是经营方式的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另外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要高于我国。
师
(设疑导思)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各类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出示东北地区今昔对比的图(图片4.11、4.12)。
师
出示一段来自政府的报告: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区升温、降水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平衡;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耕地面积扩大,用水量加大,湿地萎缩,森林面积减小,土地荒漠化严重……振兴东北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
(各抒己见)略。
师
(承上启下)由此可见,东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思维引导:1.确定一地的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农业区的发展消除贫困是核心,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3.农村摆脱贫困,要提高优特产品的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生
建设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如学生回答出改善生态、控制人口等也应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引导)
师
由于东北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
生
(学生阅读,合作探究)理解不同区域发展方向与重点。
师
对平原区而言,该地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保持优势特色生产,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板书: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平原区)
师
在确保国家粮食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基地的综合开发,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课本图4.13为绿色食品农业基地的一种模式,是东北平原式的生态农业。
生
(读图理解综合利用的内在规律)略。
师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题,主要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例题剖析】
出示东北地区吉林省西部改造沙漠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只能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B.喂养牛羊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D.提高经济效益
E.粪肥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_____气团控制时的_____________等灾害。
(3)以该系统的农业产品为原料,可以发展_____________等加工业。
参考答案:(1)从左至右、从上至下:CADBE
(2)极地大陆沙暴、暴风雪
(3)木材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肉制品、奶制品加工
板书:
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
师
森林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你能说出森林的功能吗?
生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可提供大量木材、农副产品,同时还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具有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作用。
师
(出示图片,从实例得到启发)森林资源的开发应以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发展重点是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板书: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师
作为东北区域的三大内部分工,不是完全割裂的,应实行区际合作,实现双赢策略。
生
(小组学习,达成共识)从课本图4.14西部草原区和中部产粮区的协作关系可以看出,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协作,这也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东北的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定位:东北的农业应发挥地区优势,走大规模专业化生产道路,建设成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需求,对草原区和山区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延长产业链,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从东北地区的发展实例中可看出,作为决策者,实现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形成的地理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使产品适应市场,形成地区特色,向优质、高效、高产方向发展,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了解这些区域的情况,对今后同学们走上社会进行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推进新课
师
阅读并完成第75页活动题1~3题。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区域发展。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三小组,代表上台交流。
活动探究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
活动探究二: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手工业(丝厂、糖厂)等集中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地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密切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两性发展。
活动探究三: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饲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师
如今,基塘生产有了新的生产内容,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生
(学生展示阅读材料,交流资料来源)略。
师
基塘生产内容变化是市场的多变性造成的。因此,市场因素是形成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主导因素。
师
请同学们介绍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及主导因素。
生
(学生展示活动题中收集的各区域的情况,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学生甲:南疆地区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长绒棉种植历史悠久;优质的长绒棉市场需求大。
学生乙:海南岛地处热带,其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学生丙:昆明具有发展花卉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且可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师
(方法引导)同学们更多的是从网络上了解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间接性,大家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别人的成果。在科学的探究上,其实另一种方法我们更提倡,即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问题去调查,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题剖析】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130°E和48°N,确定此区域在我国东北。再据山河的走向和流向,进一步明确此地为黑龙江省,图中R为松花江,Q在小兴安岭上,P为大庆市。图示平原为松嫩平原,它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因为该地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2.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廉价劳动力
D.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答案:A
解析:该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教材中把家具厂的最佳布局定位于消费市场。而此题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之一,该厂又建在小兴安岭的森林之中,因此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应该为原料产地。
3.下列四图所示与四地农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云南的花卉
B.乙—南疆的长绒棉
C.丙—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D.丁—松嫩平原的甜菜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各影响因素看,甲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乙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热,丙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丁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而云南的花卉种植主要依靠光热资源,南疆的长绒棉决定因素是水源,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主导因素是地形,松嫩平原的甜菜种植主导因素是光热。故选C项。
4.下图表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的需求变化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变化
答案:A
解析:从该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看,在第一阶段只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小麦种植;到第二阶段开始创造条件发展小麦种植;第三阶段投入更多的物资资本发展蔬菜种植;第四阶段投入科技发展蔬菜种植,同时进行饲料加工,比以前又有更大提高。这种变化主要应是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的示意图”。据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用材林、经济林、果园、农田
B.农田、柑橘园、毛竹、用材林
C.农田、毛竹、果园、落叶松
D.果园、毛竹、农田、马尾松
答案:B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发展立体农业和系列开发优势资源是南方低山丘陵两个成效显著的治理典范。图示的土地利用结构反映了该地立体农业生产体系,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大体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
6.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多种自然资源
B.有利于某一种农产品多方面、多层次利用
C.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压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D.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为主的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可带动当前即可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读下图,完成7~9题。
7.在甲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是因为这里()
A.地势平坦,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热量条件好,复种指数高
C.可垦荒地多,增产潜力大
D.光照充足,商品率高
答案:B
解析:甲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此区域为传统农耕区,耕地已得到充分利用,产量高;由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好,一年三熟作物种植,复种指数高。所以可作为商品粮基地建设。
8.为促进甲地区农业发展,应该()
A.退耕还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B.修建水库,调节灌溉用水的季节变化
C.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
D.建立大型农场,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案:C
解析:此区为传统农耕区,应充分发挥种植优势,提高产量;由于多年施无机肥提高土地生产力,土地有机质减少,影响肥力,从而使产量提高难度加大,故应增加有机肥的投放量。此地降水较丰富,有天然湖、河灌溉,灌溉用水不必专门修建水库。
9.因地制宜解决甲地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A.开发水电
B.开采小煤矿
C.发展沼气
D.种植薪炭林
答案:C
解析:此区地势低平,不利开发小水电,同时煤炭资源匮乏无矿可采;但由于气温较高,制沼气原料充足,可大力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3年12月15日《长沙日报》称:据央视报道,目前,国家正式启动了“振兴东北”的100个项目。
材料二:2003年12月16日《浙江日报》报道:“我省农民纷纷到东北建粮仓。北上种粮、省内销售已成为我省粮食生产的一个特点。”
(1)国家“振兴东北”的100个项目,多集中在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上。下列属于东北地区优势产业的有()
A.机械制造业
B.原材料加工业
C.棉纺织工业
D.农产品加工业
(2)图中A平原近年来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3)浙江省农民为什么要到东北种粮?
(4)分析东北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答案:(1)ABD
(2)为保护该地区的湿地资源,部分已开垦的荒地已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3)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土地平坦开阔,利于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效率较高,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处于湿润、半湿润区,夏季高温,水热配合较好协调;平原广阔,地势较平坦,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森林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农业基础良好,技术水平较高,工业较发达;易受低温冻害、洪涝影响。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煤铁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冶金、炼油、机械制造等工业;农产品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由于寒冷,不利于棉花生产,故棉纺织工业较少。第(2)题,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湿地分布区,由于重新认识了湿地的价值,已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工作,从而减少了耕地面积。第(3)(4)题,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水热结合较好,农业基础好,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效益好。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方法。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优势和缺陷,我们扬长避短,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课题:以当地“粮食来源调查”为课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
活动内容:到当地的粮油市场、集市了解粮食的主要品种、来源。
成果:按活动小组讨论调查结果,分析粮食来源的规律性,写成调查分析报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