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2

逍遥右脑  2013-08-12 16:59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社会有序靠规则》

第一课时:《社会有序靠规则》设计(一)
一、《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道德、纪律、法律等行为规范共同保证社会的有序进行。其中法律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二、《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目标:
1、知道道德、纪律、法律等行为规范共同保证社会的有序进行。
2、明白法律是保证社会有序进行的最强有力的规则。
3、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4、感受社会的有序进行靠规则维护,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的有序靠规则来维护。
2、教学难点:法律是最强有力的规则。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用题。
1、仔细观察教材一◎下面的六幅图画,说说同一场景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
2、结合实际,说说还有哪些规则保障我们的生活有序进行?(帮助学生从学校生活、商场购物、乘车等方面来说。)
3、快速浏览二◎情景一的相关内容思考:(1)、哪些秩序保证了同学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2)、这些规则我们有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3)、从情景一你可以得出什么观点?
4、学生表演小品后思考:(1)、小品种出现了哪些矛盾?这些矛盾是怎样解决的?(2)、从中得出什么观点?
5、从补充材料中:(1)、不法青年的行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列举出来。(2)、对几个不法青年的惩处应该靠什么来解决?产生的效果如何?(3)、从中得出什么观点?
6、从以上的几个问题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出P32页的指点迷津)
五、依据教学用题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1、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来引入新课:社会有序靠规则。
2、观察图画: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的流程:出示六幅漫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作答→得出结论:社会有序靠规则,规则是社会有序的重要保证。
3、举例说说:解决用题2
具体的流程: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4、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的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同桌交流→提问检查自学情况→得出结论:纪律、守则、规范等保障我们学校生活有序进行。
5、小品表演: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的流程:提出要求→学生上台表演→观看思考→举手发言→得出结论:道德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维护社会有序进行。
6、材料分析,合作交流: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的流程:出示补充材料→学生阅读(一生朗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行合作前的指导→合作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法律是维护社会有序进行最强有力的工具(规则)。
7、谈收获,作总结: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的流程:学生谈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简要评价→教师精彩的演讲,课堂小结→(或学生用一段话即p32页的指点迷津作小结)
六、补充课文。
1、补充材料:
春节前,南京市第××中学高一的一名学生上网聊天,与一网友发生“口水战”。对骂中,他了解到对方是××村中学的学生。“口水战”中败北的他,回校后便将此“不幸屈辱”向同年级的司某和张某倾诉。在校内混得有点名气的司某和张某听后大怒,同时表示帮其摆平对方。3月7日,司、张两人通过各自的初中同学等关系,从三所中学纠集近50名帮手,杀气腾腾来到××村中学附近设伏。至于被打4人中,哪一个是和第××中学高一某学生网上“对骂”的学生,他们对骂了些什么,参加这起群殴的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这起事件中,造成4名无辜学生重伤,其中一生的左肾破裂需手术摘除。
2、法律以军队、法庭、监狱、警察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强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
3、p32页的指点迷津。
3、精彩演讲引入新课:
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大到国家间利益关系,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的各项生活才会有序进行。
4、课堂小结: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遵纪守法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处入手,从现在做起,。没有圆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方形圆形。正是因为有模型的约束,线段才不会偏离预想的轨道,才能走出美好的形象。这正是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只有人人遵守,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社会有序靠规则》

第一课时:《社会有序靠规则》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社会有序靠规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遵守规则的观念,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漫画、设置情境、小品表演、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
知识与技能:知道道德、纪律、法律等行为规范共同保证社会的有序进行。其中法律是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的有序靠规则来维护。
2、教学难点:法律是最强有力的规则。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漫画、设置情境、小品表演、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有序运行靠规则维护。
教学理念:
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强化学生自身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课前准备:
小品表演的剧本、思考的材料、多媒体。

教与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师:
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社会是由人集合而成。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活动的动机。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中。大到国家间利益关系,小到邻里间的日常相处,无时无刻不受到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的各项生活才会有序进行。
生:认真听讲。

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是学生能够马上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


环节一:
出示课标
明要求。

环节二:
观察漫画
知规则。

环节三:
列举事例
明规则。

师:出示课标原文:
生:(1)齐读课标原文,明确课标要求。
(2)把课标原文抄写在教材相应位置。

观察:六幅漫画。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六幅漫画。思考:同一场景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
生:回答略
师:总结。
社会有序靠规则,规则是社会有序的重要保证,它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有序进行。

师:请同学们从身边的生活入手,结合实际,说说还有哪些规则保障我们的生活有序进行?
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师:及时引导,适时评价。
师:总结:
学生了解课标要求,增强课标意识。

通过学生观察漫画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需靠各种规则来维护。
通过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在我们生活的身边也要靠规则来维护。
环节四:
自学教材
有规则。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二◎情景一的相关内容思考:(1)、哪些秩序保证了同学们的正常的学习生活。(2)、这些规则我们有哪些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3)、从情景一你可以得出什么观点?
生:快速阅读,认真思考。
师:检查自学情况。
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
纪律、守则、规范等保障我们学校生活有序进行。
通过学生自学再次感受纪律、守则、规范等保障我们学校生活有序进行。

环节五:
小品表演
守规则。

师:下面请同学们表演一组情景,在学生表演小品后思考:(1)、小品种出现了哪些矛盾?这些矛盾是怎样解决的?(2)、从中得出什么观点?
生:观看学生表演,积极思考问题。
师:评价表演效果、检查学生思考问题的结果。
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归纳:
道德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维护社会有序进行。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表演能力。同时也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环节六:
合作交流
悟规则。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思考:(1)、不法青年的行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列举出来。(2)、对几个不法青年的惩处应该靠什么来解决?产生的效果如何?(3)、从中得出什么观点?
先思考,后合作,在交流
生:阅读材料→独立思考→四人一组交流→全班代表交流→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
法律是维护社会有序进行最强有力的工具(规则)。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知道在这些规则中,只有法律才是保证社会有序进行的最强有力的规则。

环节七:
谈谈收获
达目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生:谈收获。
师:适时补充引导。
小结:送给同学们: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遵纪守法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小处入手,从现在做起,。没有圆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方形圆形。正是因为有模型的约束,线段才不会偏离预想的轨道,才能走出美好的形象。这正是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只有人人遵守,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通过此环节,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完成情况。及时补标,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要懂规矩,守规矩
附:板书设计:
纪律、章程、道德
有序社会靠规则
法律→最强有力的规则。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有序的社会》

第二课时:《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三)

一、《课程标准》原文: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知道道德、纪律、章程、法律等社会行为规则的不同。
2、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则。
3、知道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理解我国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即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利益,说明法律维序强有力,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5、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2理解我国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3、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理解法律的本质与作用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观看影片《窝点虽小危害大打击盗版手不软》,思考:仅仅靠道德和纪律能够解决片中的盗版问题吗?片中是靠什么解决的呢?
2、学生阅读第一个◎下面的“社会行为规则兄弟座谈会”有关内容,了解道德、纪律、法律产生的方式的不同。
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这几种法律在名称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这几个字表明,我国法律是由谁制定的?○3、政府官员、警察、法官、检查官是法律的制定者吗?
4、看图说话:法律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
5、比较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于联系。
6、概括法律的特征与定义。
7、阅读《吴明从电视上看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表决通过法律议案的场面,就误以为法律体现的只是人大代表的意志和利益》。理解法律的本质。
8、阅读四个案例,说说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9、说说本课学到的东西。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窝点虽小危害大打击盗版手不软》导入新课:法律维序强有力。
(欣赏视频《打击盗版光盘》,完毕后教师提问:
教师:在上一目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人们讲道德,守法,守纪律,那么在我们刚刚欣赏的这段视频中,仅仅靠道德和纪律能够解决片中的盗版问题吗?片中是靠什么解决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对,仅仅靠道德和纪律是无法解决上的问题的。还需要法律这把有力的“武器”。那么法律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为什么它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
(二)学生思考解决“教学用题1、2”
具体流程:出示“材料”学生自学作答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阅读第一个◎下面的“社会行为规则兄弟座谈会”有关内容,了解道德、纪律、法律产生的方式的不同。
比较内容产生方式
守则、纪律由部门制定
道德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形成
法律由国家制定
(三)学生阅读、看图解决“教学用题3、4”
具体流程:出示“材料、图片” 进行自学自导 同桌交流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
拓展思维: 教师出示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图片如下:

问题:这几种法律在名称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生回答:略
这几个字表明,我国法律是由谁制定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可再次展示几本法律单行本的封面,共同之处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这也反映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教师提问:政府官员、警察、法官、检察官是法律的制定者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他们都是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
结合“社会行为规则兄弟座谈会”的材料
要向学生概括法律的第一个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案例分析:张大爷年届古稀,疾病缠身,丧失了劳动能力。他虽然有三个儿子,却相互推委,不给张大爷赡养费。张大爷只好东筹西借,艰难度 日。邻里乡亲纷纷指责张大爷的儿子是“不孝之子”,但他们无动于衷。在乡亲们的支持下,张大爷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三个儿子按时给付张大爷赡养费。三兄弟懊悔地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乡亲们说:“还是靠法律才能解决问题。”
◆邻里乡亲指责三兄弟,意在:( )
A.谴责他们的不孝行为B.规劝他们尽孝心
C.惩罚他们的不孝行为
◆张大爷的赡养问题,最终依靠法律才得到解决,其原因是:( )
A.法律具有强制力
B.法律能够起到道德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C.法律的作用是万能的

看图说话:法律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威慑力?
教师小结:法律的实施主要是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强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参看“指点迷津”)。这是法律的第二个特征。

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5”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点拨。

邻里乡亲对张大爷的三个儿子的职责是道德规则在起作用,但最终是靠法律有效的解决了问题;这也说明了法律和道德这两种行为规则起作用的保障不一样。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两种行为规则相同点和不同点。(看下表)
项 目道德法律




点产生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形成由国家制定
发挥作用的保障信念、习俗、社会舆论国家强制力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广,但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并非某种道德为全体人民所遵奉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相同点都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有约束作用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

(五)教学用题6 教师归纳
(由此表比较可知,法律具有三个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六)学生阅读材料解决教学用题7
具体流程:学生阅读 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
(分析讨论:吴明从电视上看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表决通过法律议案的场面,就误以为法律体现的只是人大代表的意志和利益。请你帮他澄清模糊认识。
◆我国法律体现的是   的意志和利益。
A.人民
B.少数人
C.社会团体
D.国家领导人
提示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的立法程序来制定的。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只是代表人民代表的意志和利益。
  因此,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是我国法律的本质。)
(七)学生阅读材料解决教学用题8
具体流程:学生阅读 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法律是维护有序社会的重要规则,那么,它具体有那些作用呢?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究:(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
  某贪官无视国法,以权谋私,大肆收受贿折合人民币1810余万元,还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达3000余万元,最终以受贿罪被终审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上述案例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作用是( )
A.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B.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C.打击违法犯罪
D.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讨论
案例二:
在“非典”的高发期,人们的心理容易引起恐慌。无业人员黄某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编造虚假的恐怖信息在互联网上公布,煽动群众抢购物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其行为已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法院依法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三年。
◆黄某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
◆依法惩处黄某,有利于:
案例三:
  近年来,我国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组织了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专项斗争,解救了一大批被拐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有利的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2003年8月,某省公安厅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专项斗争,破获了66起拐卖案件,抓获了65名犯罪分子,解救了92名被拐的妇女儿童。
◆上述案例中,法律( )
A.保护了人们的人身自由
B.保护了人们的人身安全
C.维护了人们的人格尊严
D.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破获拐卖案件,抓获犯罪分子,有利于( )
A.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B.社会稳定
C.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案例四:
  李明搭乘出租汽车,由于下车匆忙,将手提包遗忘在车上。包内有5万元现金和一个手机。李明发现提包丢失后,立即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公安人员随即展开调查,但车主王亮矢口否认拾到提包。几经努力,公安人员获取了王亮拾到提包的有利证据,并指出王亮的行为违反了刑法,属于犯罪。王亮这才交代罗勒隐匿该提包的全部过程,把手提包还给了李明……
◆该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是( )
A.违法的
B.不道德的
C.可以理解的
D.违反行业规定的
◆这一案例中法律的作用是( )
A.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
B.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C.保护社会公有财产
D.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李某的钱物“失而复得”这一事件,谈谈你的
认识是什么?
参考司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违反行业规定,是违法行为,应受到谴责和相应处罚;同时告诉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否则就要受到法律惩罚。
概括法律的作用
(规范、指引、约束、保护、制裁、打击)
规范人们的行为,
打击违法犯罪,
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八)课堂小结 解决教学用题9
具体流程: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归纳。
(收获平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
  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制观念,遵守法律。)
六、补充课文正文
1、法律具有三个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则。
3、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于联系:
项 目道德法律




点产生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形成由国家制定
发挥作用的保障信念、习俗、社会舆论国家强制力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广,但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并非某种道德为全体人民所遵奉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相同点都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有约束作用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
4、法律的作用:(规范、指引、约束、保护、制裁、打击)
规范人们的行为,
打击违法犯罪,
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5、法律的本质:我国法律的本质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6、中学生应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七、板书设计:
1、法律具有三个特征。
2、法律的含义:
3、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于联系:
4、法律的作用:
5、法律的本质:
6、中学生应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十一课《 有序的社会》

第 二课时:《 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一)

一、《课程标准》原文: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 了解法律规范的特征。
2、 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教学难点: 我国法律的本质。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我国是怎样制定法律的?
2、我国法律是谁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学生阅读课本33页张大爷的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邻里对张大爷的三个儿子的指责属于什么规则在起作用?效果怎么样?
○2张大爷的赡养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法律却能解决?
4、法律有什么作用?
5、学生阅读课本35页案例四思考回答问题
○1司机的行为该不该受到遣责?该不该受到处罚?
○2在该案中,只靠道德的遣责能不能帮李某要回提包?
○3法律在该案中起到什么作用?法律为什么能起到作用?
6、思考:就李某的钱物“失而复得”这一事件,谈谈你的认识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有很多规则,在这些规则中法律是最强有力的规则。导入新课:法律维序强有力
(二)教师点拨解决“教学用题1 、2”:
具体流程:出示人民大会堂图片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点拨讲解。
(三)学生思考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 学生思考解决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四)自学、交流、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4”, 学生自学解决。
(五)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5 ”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六)教师点拨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6” 学生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七)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教师出示内容 学生齐声朗读。
六、补充课文正文
1、法律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本质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这是法律的一般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也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法律的显著特征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律的作用
我国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着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有序的社会
第二课时《法律维序强有力》教学设计(二)

一.《课程标准》原文: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二.《课标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规范的特征,理解我国法律的本质。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的法律本质。
2.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四. 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 快速浏览课本32,33页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什么叫法律?
2. 认真阅读课本34,35页案例1-4回答:
①这四个案例各说明了什么?
②这四个案例共同说明了什么?
③反映了我国的法律本质是什么样的?
3. 仔细阅读32,33页,探讨完成下列任务:
①道德与法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与道德,纪律,章程相比,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③由法律所具有的显著特征,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 中考在线
五. 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1. 导入新课:用重庆打黑除恶视频图片引入“法律维序强有力”。
2. 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2→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思路。
3. 比较,点拨,归纳解决教学用提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学生列表比较道德与法律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小组交流后选代表回答问题→教师点拨,强调结论。
4. 巩固练习,总结本节课。
具体流程:出示“考点指要”(引起学生重视)→出示中考真题(引起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学生自由发言,谈本节课收获→教师概括本节课精华。
六. 板书设计(幻灯展示)

第十一课第二目 法律维序强有力

国家制定(或认可)
特征国家强制力(最显著)
普遍约束力

本质: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法律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

规范人们行为
打击犯罪
作用 保障人民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

提升素质
学法目的 自觉遵守
依法维权

七. 课堂练习用题和课文正文补充:
1. 考点指要:知道法律是有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 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强制力是最显著的特征),是主要考查点,多以选择题出现。
3.法律的作用,也是中考的考点,多以选择题出现。
4. 中考真题在线:
(1)与道德纪律相比较,法律具有的最显著特征是( )
A.依靠社会舆论保障实施 B.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只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 D.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008年 福州市
(2)“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 ③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
④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07年 陕西省
5.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的法律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的权益,有力地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本质是我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学习法律的目的在于提升我们的自身素质。因此学习法律,崇尚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想知治国方略,请预习下目《依法治国是根本》。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十一课《有序的社会》
第三课时:《依法治国是根本》教学设计(一)

一、《课程标准》原文:
1、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何意义?(或者为什么要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知道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了解宪法与普通法律向比较所具备的特点。
5、了解依法治国对青少年的要求。
6、懂得树立宪法意识。
7、懂得增强法制观念,崇尚法律权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难点: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教学难点: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快速浏览课本36页⊙1内容:
思考:①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或为什么要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对我国公民的要求是什么?
2、认真阅读课本36页⊙2内容:
思考回答:①说说你所知道的我国法律的名称?
②谈谈我国不断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目的是什么?
③什么是依法治国?
3、仔细阅读课本37-38页⊙3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①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普通法律规定什么问题?
②为什么说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你还知道宪法有何特点?
④你能用一句话概述我国宪法的地位吗?
⑤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浏览课本38-39页⊙4内容:
思考:①依法治国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是什么?
②我们应怎样树立宪法意识?
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猜字谜,打一法律名称:
美人靠衣装,水去了无痕,滴滴润亭台,院内生玉香。——依法治国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1○2○3题答案 全班抽查统一○1○2○3题答题思路 教师点拨。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集体讨论 教师总结点拨。(参考40页资料)。
(五)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4”学生自学作答 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六)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出示“巩固练习题” 。学生思考构思,全班抽查,教师点拨。
(七)小结: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所学知识,总结全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八)补充课文正文:
1、什么是依法治国?
答: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政府部门能否依法办事,司法部门能否公正司法,老百姓能否自觉守法,直接关系到能否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答: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依法治国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维护社会的有序进行。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3、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对我国公民的要求是什么?
答: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府部门都必须遵守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⑵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⑶老百姓要学习法律知识,自觉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答:⑴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⑵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5、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答:⑴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⑵从效力上来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⑶从制定和修改程序来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要严格,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6、依法治国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需要人人参与。要求我们树立宪法意识,崇尚宪法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知法、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九)板书设计: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是根本 崇尚法律权威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需要人人参与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十一课《有序的社会》
第三课时:《依法治国是根本》教学设计(二)

【课标原文 】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能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懂得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教学用题】
1、我国不断地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什么?
2、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核心是什么?
3、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4、宪法的地位是什么?
5、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
6、依法治国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是什么?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教师向学生出示我国依法治国取得显著成就的资料或图片,引人本课主题:依法治国是根本。
  二.正课
1.通过课堂竞赛:知道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体育、卫生、资源环境等方面。(把全班分四个组,比一比看那个组知道的法律名称最多。)知道制定和完善法律为了使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法可依,有力的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完成教学用题1)
  2.根据教材上的“指点迷津”和教材内容及补充正文,(解决教学用题2 )
3.根据法律体系金字塔和宪法、法律部分条文的对比解决教学用题3、4、5
4.讨论教材李某纳税的例子完成教学用题6
三.教师课堂小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 作业:练习册1.2
五.正文
1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核心:.(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意义: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依法治国能更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有序运行。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3)核心: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关系: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被称为我国根本大法。
4. 实施依法治国,需要人人参与,中学生也不能例外。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板书设计】
依法治国是根本
1.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要求。
2.我国制定了许许多多的法律法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实施依法治国,需要人人参与。
4.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实施依法治国要人人参与。依法治国要求我们树立宪法意识。依法治国必须崇尚宪法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树立法制观念。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十一课《我是中国小公民》
第一课时 国运兴衰动我心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和老师搜集的图片资料展
示,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历史阶段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密切相
关,明白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道理。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中国公民。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在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基础上,学生能将爱国情感落实到爱国行动中去。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

课:
师生活动

多媒体播放刘德华的《中国人》MTV。创设情境。

学生在欣赏音乐中进入情境

师:一曲《中国人》唱出了中国人的骨气、豪气和勇气,听着这熟悉、厚重的旋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做一名中国人真好,我们自豪“我们都是中国公民”。(引出课题)我们都是中国公民,国家的兴衰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共同探究“国运兴衰动我心”(引出探究内容,多媒体显示课题)。

过渡:由于课前同学们对新课已作了详细的预习,哪请问什么是中国公民,我国法律对此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打开课本P44回答。
学生回答。(略)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音乐创设情境。
二、




★我是中国小公民
(多媒体显示)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学生看大屏幕,思考:具备什么条件就是中国公民?
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师:很好。请同学样判断这三类人是不是中国公民?
(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判断这三类人是不是中国公民?
①邻居家刚出生的小孩。
②七十多岁的爷爷,目不识丁且体弱多病。
③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
学生:这个小孩是中国公民,因为他的出生地是中国。
学生:老爷爷是中国公民,因为公民没有年龄大小之分。
学生:他是犯人,但法律并没有剥夺他做公民的权利。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
(多媒体显示)小结:不论性别、年龄、肤色、职业、文化程度、政治态度如何,只要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国公民。

过渡:我们是中国公民,就应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因为祖国的荣辱兴衰决定我们每个公民的福祸安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老师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来感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间的关系
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曾长期在世
界上独领风骚,但是由于近代清政府的腐朽和束缚,中国渐渐落后了,自1840年起,古老的中国一次次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1、屈辱的历史
▲请学生展示“祖国遭欺凌”的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资料。(略)
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判断,明白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三类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看教师搜集的资料。
视频: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
师: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一或国的国门,腐朽的清政府同列强们签定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灾难,不仅如此,英法等国利用鸦片大肆掠夺中国的白银。请看“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
学生观看《鸦片战争》。
师: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强盗们并不会就此罢休,被誉为“万园之园”集无数珍宝与奇花异草于一园的圆明园被强盗们毁于一旦。请看“屈辱的历史—火烧圆明园”。
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
师:强盗就是强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了震凉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请看“屈辱的历史—南京大屠杀”。
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
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同学们,看到这一件件辛酸的往事,一幅幅屈辱的画面,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略)(抽八至十名学生)

教师及时肯定和认可学生的感受。
过渡:朝廷虽无能,人民不可辱,自从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华大地之日,不甘受辱的中国人民就毅然奋起,英勇抗战。
2、艰难的抗争
▲请学生展示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资料(略)
▲引导学生观看教师搜集的资料。视频:虎门销烟,图片:孙中山图像,视频:血战台儿庄、敌后抗战、抗战胜利。
师:面对列强的侵略、欺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大规模的抗击斗争。首先请看视频林则徐《虎门销烟》。
学生观看《虎门销烟》。
多媒体显示:孙中山图像
学生观看图片。
教师解说:1911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由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
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侵略者的猖獗和暴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长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美梦。请看视频《血战台儿庄》。
学生观看《血战台儿庄》
师: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慨和世界人民的谴责。请看视频:敌后抗战,抗日胜利。
学生观看《敌后抗战》和《抗日战争》。
师:仅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死伤3500多万人,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演绎了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终于赶走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同学们,当了解到我们的先辈为了保家卫国,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精神时。此刻你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同桌交流感受,派一代表发言(略)(抽八至十名学生)

教师及时点评和表扬。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国家衰败落后,人民生灵涂炭,家破人亡,产生悲愤、痛苦、伤心的情感。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坚强不屈的精神时,产生对先辈的敬仰、感激之情,体会到今日生活来之不易应发奋努力,无愧于先辈的情感。

培养同桌间的交流互动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小结

四、补充课文正文

五、板书设计
过渡: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经过艰难的斗争,终于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从此,中华民族进入团结奋进的历史阶段 。
3、奋进的中国
▲学生展示新中国巨大变化的资料。
▲学生观看老师搜集的资料。视频《开国大典》、图片:邓小平南巡、现代化大都市、新农村建设、腾飞的旬阳,改革开放新中国巨变的一组图片,视频《世纪大阅兵》。
师:建国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一个不寻常的时刻。请跟随视频再次感受那来之不易、举国欢腾的历史时刻。
多媒体:视频《开国大典》
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学生边看边跟随着齐唱国歌)。
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经济发展。
多媒体显示图片:邓小平南巡、现代大都市、新农村建设、可爱的旬阳。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解说:1978年伟人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由此拉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中国迅速崛起,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再次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改革开放的高潮。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成就举世瞩目,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亦是如火如荼,我们可爱的家乡——旬阳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蓬勃发展。
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港、澳回归、神六飞天、青藏铁路、APEC会议、08年北京奥运会。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说:今天的中国犹如腾飞的巨龙,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港、澳的胜利回归,使中国实现空前统一;神五、神六的成功飞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的飞天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我国边陲发展、民族团结的新篇章;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组织主持六方会谈,妥善解决朝核问题,多年来连续向海地等动乱地区派遣高素质的维和警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金牌排名世界第二,08年北京奥运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奋进中国、腾飞中国的巨大魅力和一个文明古国的神奇。而这些变化都离不开我国强大的国防实力,请欣赏《世纪大阅兵》。

学生欣赏《世纪大阅兵》。

师:同学们,我相信当你们了解了以上众多资料后,每一位同学都会有感而发,那就请你用手中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感想,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播放轻音乐:《走进新时代》。创造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

学生写感想。完成后的小组内交流,评选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发言(选五六名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

多媒体显示:学完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自己的收获。(略)

教师总结:在这节课里,我们从法律的角度知道了我们都是中国公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完整,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可言,今天正是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前途,同学们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能更高更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努力奋斗吧!下课!
多媒体显示:谢谢!(音乐响起:《走进新时代》。

正文:祖国受欺凌,我沉痛、愤怒;祖国奋起抗争,我振奋、高兴;祖国腾飞,我骄傲、自豪。国家的命运时刻拨动着个人的心情(弦),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祖国遭欺凌, 我沉痛、愤怒
祖国奋起抗争,我振奋、高兴
祖国腾飞, 我骄傲、自豪

学生在观看、聆听中感受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产生我为祖国而自豪,立志将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争光的情感。

新中国五十周年大阅兵,气势磅礴。学生看到我威武之师及了解到强大的国防实力,自豪感油然而生)。

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

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能力。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十二课《我是中国小公民》

第二课时:《国家呵护我成长》教学设计(一)

一、《课程标准》原文: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知道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3、了解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
4、感受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5、懂得依法维护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 家庭保护的基本内容。 ② 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1 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② 依法维护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合法权益。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快速浏览课本47页第二段内容,勾画未成年人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说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名称。
2、认真阅读课本47页第二个◆内容,思考并回答: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3、○1 阅读“不幸家庭:管教职责的放弃”,并小组讨论:A、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你认为许某的父母在哪方面没有尽到责任?
B、作为家长应当怎样履行家庭保护的责任?
②、漫画欣赏:思考并回答,这两幅漫画中的家长违反了家庭保护中的哪方面内容?假如你是图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
③实话实说:发生在我身边的来自家庭方面保护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和行为。
4、学生交流:①你认为学校的哪些做法自己最满意?
②阅读“湖南湘乡育才中学发生校园踩踏事件” 针对上述现象,你认为湖南湘乡育才中学的学校哪方面做的不够好? 除了安全方面,你认为学校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 。
③列举:现实社会中,在学校保护方面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④出谋划策:针对我们学校现有情况,就如何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如何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给学校写一封建议书。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用“蛋奶工程”的图片,导入新课:国家呵护我成长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勾画,教师引导。
(三)自学、交流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阅读课本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同桌交流答案 全班抽查统一答题思路。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出示“教学用题3”,进行自学自导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学用题3”中的② 各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
(五)总结全课:
具体做法:学生谈学习收获 。
六、补充课文正文
1、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
(1)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 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会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伤害。
(2)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由于生活环境复杂,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 生。
2、家庭保护的基本内容:
①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②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
家庭保护的禁止性要求:
①、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 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
②、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③、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和订婚等
3、学校保护含义: 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
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
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
①、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
②、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③、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④、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4、当你自己在家庭保护方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的正确做法。
首先我会向父母讲道理并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其次让亲戚朋友、老师劝说父母;实在不行,就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七、板书设计:

含义:是指父母依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等各方面承
担义务和责任。
家庭保护 一、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
基本内容 : 养义务;
国家呵护我成长
二、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
含义: 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
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
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
一、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基本内容 三、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
开除未成年学生;
四、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十二课《我是中国小公民》
第二课时:《国家呵护我成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课题国家呵护我成长(第一课时)
课标原文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依 据
课 标
原 文
要 求
确 定
的 三
维 教
学 目
标1.体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感受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提高依法维护自己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3.知道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
根 据
课 标
原 文
和 三
维 目
标 设
定 的
主 要
课 堂
教 学
用 题1.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2.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有哪些?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是什么?
3.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予以特别保护,这种保护包括哪些内容呢?
4.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所用
课本内
容的取
舍情况替换了教材第一、二◎个活动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指点迷津明确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内容,对教材第三◎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师仅出示学校保护的具体内容。

教 学
重 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
教 学
难 点提高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习中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主要教
法学法材料分析、讲授、读图
教 学
准 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年龄引入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规定。
国家法律对咱们未成年人给予了一份特别的关注,把特别的爱给予了特别的我们,让我们在国家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引入课题:国家呵护我成长
二:新授
(一)解决教学用题1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教学方法:讨论,材料分析
1学生讨论交流:和成年人有哪些差别?
教师小结,重点板书
2.幻灯片出示材料一: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阅读,得出:
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教师总结,幻灯片出示。
3.学生观看漫画,谈谈漫画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归纳:幻灯片出示。
学生补充正文: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二)解决教学用题2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有哪些?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是什么?
教学方法:讲授
教师幻灯出示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
(三)解决教学用题4.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予以特别保护,这种特殊保护包括哪些内容呢?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48页指点迷津明确
(四)解决教学用题5.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1.请同学们忆一忆,在家中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那些方面的保护?
学生交流,教师重点板书,教师过渡。
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阅读,了解家庭保护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补充正文。
2.看漫画,思考:以上情景违背了家庭保护的那些要求?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过渡。
3.假如我们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现象,我们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4.出示学校保护的内容,学生阅读了解,补充正文。
5.说一说,学校是如何保护我们安全健康成长的?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材料,学生阅读。
6.讨论交流:请同学们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学校对我们的保护还有哪些缺失呢?为我们创建安全和谐校园提几条合理建议。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国家为什么要给予青少年以特殊保护以及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了解了家庭、学校保护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感受来自社会和司法的保护。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家庭保护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道屏障,下列做法能体现家庭保护的是( )
A把对子女的期望融入到日常细微的言传身教中
B百依百顺,自由放纵
C骄纵溺爱,有求必应
D管教无方,粗暴生硬
3.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这一规定有利于促进对未成年人的( )
①家庭保护 ②学校保护 ③社会保护 ④司法保护
A ① ③ B ① ② C ① ④ D ② ③
4. 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责无旁贷。但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也要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前提。下列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A某校规定低年级学生不得到室外上活动课
B某校礼堂年久失修,但校方长期不予维护
C某校邀请交警来给学生上交通安全课
D老师让在课间追逐打闹的学生到操场上罚站
5.某媒体为了调查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2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当问到“你父母的同事或你家的邻居突然来学校接你,你怎么办”时,有12人回答“跟他走”。这说明:( )
①生活经验不足 ②需要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③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应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五:补充学材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内容
2.相关漫画图片



计为我们创建安全和谐校园提几条合理建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感激父母教案
下一篇:第五单元人们说我长大了教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
【陕教版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学设计2】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