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教学案1
逍遥右脑 2013-08-10 18:25
考点梳理
1、 市场配置资源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4、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5、 面对经济全球化
6、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知识梳理
一、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各多样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与市场
3、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2)市场利用利益杠杆,调动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二)市场秩序
1.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没有规程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2、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要求
(1)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
(2)要求:凡不是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3、市场交易规则及禁止行为
(1)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2)禁止行为: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4、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1)必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怎样做:国家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特别是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参加者要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使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原因:
(1)加强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 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一方面,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种经济政策的执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
(1)小康的提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
(2)总体小康的实现: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第一、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4)特点: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
(1)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经济目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化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四、促进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
1、片面经济发展及后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会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协调发展,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2、科学发展观
(1)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3)为什么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二)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原因:(1)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2)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怎样做?
(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水平和效益。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3、 筹城乡发展
(1)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议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措施: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
4、 统筹区域发展
(1)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差距不断扩大,这就制约着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要求,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建设。
(2)措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4、 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方式----跨国公司
(1)含义:指本国拥有总部,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作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载体;有利于利用各地优势组织生产,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5、 经济全球化影响:
(1)积极影响:推进生产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使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消极影响:一方面,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一国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大威胁。
5、发展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勇敢地接受挑战。
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地位:成立于1995年1月1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规则;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与冲突的场所。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目标: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目标:各成员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我们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复习指导
【知识拓展】
(1)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市场配置资源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所以资源的有效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2)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市场配置资源从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在配置资源,通过价格与供求,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环节中去,起到调节的作用,通过竞争,将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3)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配置。
【记忆要决】
对于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区分:自发性—利益驱使;盲目性—信息判断;滞后性—时间差。
【辨析比较】
市场准入规则、交易规则、竞争规则
(1)市场准入规则是对进入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进行的规范,规定了哪些企业和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保证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
(2)竞争规则的核心是公正、公平,各个市场主体在同等规则下公平竞争。自由公平的竞争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前提,任何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都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因此要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3)市场交易规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市场交易原则是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交易活动的章程。市场交易原则的基本内容有: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市场中强买强卖、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行为,都违背了市场交易原则。
【联想发散】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信用经济
(1)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如果信用缺失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
(3)良好的信用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保障和促进作用
(4)形成一个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治本之策。
【辨析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1)不同点:基础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后者是资本义私有者;目的不同,前者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后者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效果不同,前者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后者宏观调控效果受私有制制约。
(2)相同点: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都遵循价值规律,都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误区警示】
(1)注重效率,并不是不要公平,注重效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在再分配过程中必须兼顾公平。
(2)公平的收入分配不是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平均主义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平收入分配是指在分配过程中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联想发散】
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市场机制难以进行优化配置的资源,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加以调节。二是为市场配置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主要采取宏观调节措施,完善市场体系,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等。要特别注重用好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及税收政策等,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知识拓展】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遵循价值规律,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联想发散】
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辨析比较】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区别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②总体小康是一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还特别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思维发散】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镇建设进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
【知识拓展】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根本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3)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4)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实现更好地发展。
【发散思维】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但是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包括生态环境、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公正等,所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联想发散】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发展的问题。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
(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2)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技术管理水平;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第二,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总而言之,就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拓展提高】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为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方法点拨】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其认识,既要看到它促进生产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使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以及“风险的全球化”。
【拓展提高】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各国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但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会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我们应趋利避害,不断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思维发散】
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我们国家应努力调控好进口,完善进口预警和预测机制;加强标准化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以破除绿色壁垒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全面加强标准化生产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掘国际市场。
【拓展提高】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国内自身和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资金和技术,坚持引进来。
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坚持“引进来”的同时,必须“走出去”,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