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我国幼儿教育的应然选择

逍遥右脑  2016-10-27 09:13

后现代视域下我国幼儿教育的应然选择

  [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一系列主张和观点对现代教育思潮和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之下,当前幼儿教育在教育目标、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幼儿学习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关键词]后现代;幼儿教育;改革;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西方学者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人。据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现代性的批判程度,可把后现代主义分为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前者主张对现代性进行无情的批判、解构和彻底的颠覆,从而建构一种新的哲学观;后者却认为现代性尚未达到“终结”的地步,主张在对现代性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现代性的合理之处进行吸收,并与新的思想进行综合。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念纷繁复杂,但其核心精神则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解构与批判基础之上的反本质主义。现代性把人类放在自然界的主体与中心地位,并使人们享受到了空前丰裕的物质生活,但这一切却是以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空间、牺牲人类和平理想和遗失精神家园为惨痛代价的。后现代主义者无情地批判了这些对现代性的追求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认为单靠理性主义不能挽救人类走向堕落的命运,必须借助于非理性主义。它主张人类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本质和绝对真理,认为世界本无本质,也就没有所谓的绝对永恒的真理,并转而强调人类认识的境域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后现代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彻底否定了西方哲学中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绝对真理也即各种各样的“给定”对人的束缚,注重人的直觉、自由与个体的选择。

  二是强调多视角、多元化和差异性:现代性认识世界单一的理性视角往往严重地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的灵活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没有谁看问题的视角能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如韦伯所说的“一切关于现实的知识都来源于某个特定的观察者,一切事实都是由人们建构起来的解释,一切单一视角都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他们提倡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的、多向度的,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宣称“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提倡“认识的无政府主义”,号召“怎样都行”。用多视角的眼光透视社会,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性的一致性、同一性和整体性,高扬事物变化以及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等;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去超越和反对一元的现代理论。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尊重差异性,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差异性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样态,因而理解、包容和尊重就成为人们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行。

  三是反对科学主义对人的控制,关注人的情感、价值、态度。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性和绝对性。19世纪以来科学知识逐步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成为新的“上帝”。人们对科学顶礼膜拜,科学的合法性、真理性从而变得不容置疑。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科学技术尽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灾难,且不说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范,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和情感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找不到安稳的栖身之地。因此,焦虑、恐惧、绝望的情绪在人类中蔓延,人的理性和精神得到张扬,但是人类的情感、意志、价值却迷失了。正是基于此,后现代主义要求人从理性精神的过度压抑下解放出来,关注自身的感性世界,释放内在的情感。

  四是反对霸权和权威,主张平等、对话和交往。反思和批判现代性(modemity)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他们批判现代主义的科学主义、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它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用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它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而事实上,那些支配社会制约关系机制的合法性本身也需要合法化来证明。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同时,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对权威的过分迷恋,后现代主义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批判和质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和扬弃。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主义和绝对权威,主张文化多元化,尊重异己文化,赋予不同文化以平等的地位,主张不同文化之间应平等交往,以对话与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对后现代者来说,“如果现实只是一种语言性的约定俗成,那么意义和知识都能是相对的”,他们认为社会中实际存在多种合理性的价值系统,一切价值都全然平等,“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一种意义建构”。可见,平等、对话和交往的观念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主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后现代范式倡导开放的理念,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反对权威,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反对本质和必然。这些主张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强调培养富有个性的全新的人

  1.从注重学生的同一性、划一性走向关注多样性和差异性。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幼儿教育界偏重于以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培养幼儿,忽略幼儿的个别差异性。这些年来虽有所改变,但在传统教学习惯思维影响下,幼儿的个别差异性和独特性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幼儿差异性教学和评价仍然更多地停留于观念和口号层面,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受后现代主义的启发,在幼儿教育目的上,我们应同时考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充分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倡导幼儿个人独特性的释放和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育法规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总则中也明确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无疑是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个性化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最好诠释,也必将在幼教实践中产生重要影响。

  2.从顺服、接受到敢于批判、怀疑和创造。现代社会到处弥漫着对绝对真理和权威的推崇,这种心态也渗透到了幼儿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在教师评价观念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且,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以此为标准来要求孩子,以至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其盲从意识。当前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幼儿惧于教师的权威,不敢质疑教师的观点和做法,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一来,幼儿就只能无条件顺从和接受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知识、观念和行为方式,其独立意识和批判怀疑精神被压抑和扼杀了。

  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理解,提倡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意见,注重开放的思维方式。这些观念对培养幼儿的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尽可能多的释放和发展。

  3.从重点关注幼儿知识的获得到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传统幼儿教育实践一直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忽视教育在提升人格,在启真、导善、育美中的价值,因而也就割裂了知识学习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获得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幼儿的片面发展。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和对人性的物化和异化,强调关注人的情感、价值、态度,这种思想反映在教育目的观上,就是倡导教育对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的追求,主张通过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历史教育、生命教育等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历史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幼儿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冲破狭隘的知识观束缚,加强对幼儿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二)从教师的绝对权威到师幼平等对话

  当前幼儿教育中,大多幼儿被动接受着教师所谓的权威“指导”和控制,这种封闭的、单边的、高控制性的师幼关系,与后现代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开放、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著名的后现代课程家威廉姆?多尔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按照后现代主义教育的主张,教师角色具体表现在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开发者、反思者、促进者和协调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激励者、合作者、人际关系学家、启动者、心理咨询者等。

  对照后现代主义教育所提倡的新型师生观,反思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师幼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民主、平等与对话的师幼观,这是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为此,幼儿教师首先应尊重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其次,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需要、兴趣、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再次,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对话的环境,提供给幼儿充分表现和表达的机会。

  (三)重视生成和综合课程,弱化分科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预设课程、分科课程的模式。加之传统落后的师幼观泛滥,幼儿在课程中往往处于服从和被动接受地位,这严重压抑了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的发挥。在幼儿教育课程实践中,我们看到这种过于注重预设,而忽视学生主体创造和生成的教学模式仍深深地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决定让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上,一些教师仍然习惯于自己说了算;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有些教师更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提出的步骤和方法来操作材料,朝着预期的目标靠近。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孩子主体意识和价值的释放。同时,这种分科模式严重忽略了各学科之问的横向联系和课程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程专家威廉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研究和改革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认为应建构一种开放的、构造主义的、非线性、非预设的、以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中心的课程,并提出以4R为标志的课程标准,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肃性,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充满着开放、对话、螺旋式发展的精神。对照后现代主义儿童观,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减少预设课程的分量,加大生成课程的比例,强调师幼对话和共建课程。同时,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注重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切人点生成新的主题课程。近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幼教理论界的大力倡导下,也开始注重加强课程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科际整合,并积极探索多种整合方式,其中,目前比较盛行的主题课程、活动课程就是典型的代表。

  (四)关注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创造

  传统幼儿教育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忽视幼儿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的建构作用,因此,导致了幼儿对知识的权威化和等级化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的迷信,使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由于现代幼儿教育过分地偏重了知识的传授,在知识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中偏于前者,导致幼儿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对学习结果的过分偏重。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使幼儿失去了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积极建构知识的机会,而且,还剥夺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提倡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基于自身的经验而主动建构和生成的,它是一种关系系统,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是主体在与外界的交往和互动中创造和生成的。受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启发,我国幼儿教育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强烈愿望,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发现,教师应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指导,要“提供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纲要》社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纲要》?科学);“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由此可见,《纲要》中蕴涵着丰富的后现代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这也是指导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和思想资源。

  此外,后现代主义教育所提倡的开放理念对幼儿园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合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方面同样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语言错误!
下一篇:走进孩子的内心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后现代视域下我国幼儿教育的应然选择】相关文章
【后现代视域下我国幼儿教育的应然选择】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