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10-16 09:0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 含义 | 意义 |
“另起炉灶” |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
“一边倒” |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
有利形势:
(1)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2)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
目的: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国内形势:国内,新政权还不稳固,经济恢复任务艰巨。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任务:
打破封锁,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从历史角度看: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全新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革命性,除旧布新,打破封锁,迅速取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新中国为必须“一边倒”原因: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转变为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的内涵:
1、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
2、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特点:
①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②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抗美,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发展到新时期的不结盟。
③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
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1、两个超级大国要发动世界大战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它们进行军备竞赛,但是一直难以突破军事均势。两国虽然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毁对方多次,但是谁也没有取得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争夺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们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成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欧、东欧、日本等虽然分别同美苏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盟关系,但它们都不愿打仗,而且独立自主倾向都在发展,因而也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世界人民的意志归根结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中国对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消长趋势作了新的判断:即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新时期中国调整外交政策原因:
1、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2、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个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3、中国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
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①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②重大事件:
A、和解:戴维营会谈。
B、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③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①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②重大事件:
A、“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缓和的高潮)和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
B、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提出“卡特主义”和“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
③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①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②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1987年12月戈尔巴乔夫与里根签署“中导条约”。
③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的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⑴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
⑵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⑶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星球大战计划”
⑷意识形态:宣传大战“十字军讨伐”“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
2、苏联的“新思维”:
⑴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戈尔巴乔夫改革。
⑵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 ;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
3、美苏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