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逍遥右脑  2013-07-22 13:22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背景

内容

评价

成功或失败原因

商鞅

变法

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1.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灭六国奠定基础。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要原因)。

2.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

3.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4.商鞅取信于民。

5.秦孝公的支持。

由于以上原因,“商君虽死,其法未败。”

北魏

帝改

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孝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整顿史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四,冯太后死后,孝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非常差,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强大起。对北魏构成了威胁。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帝决定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第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孝帝迁都洛阳后,立刻着手改革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

1.穿汉服。

2.改汉姓。

3.与汉族通婚。

4.说汉话。

5.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以上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

1.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发展。

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孝帝不畏阻力,改革决心坚定。

王安

石变

1.“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军费开支庞大,造成“冗兵”问题;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政府带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废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1.理财(经济富国)措施

(1)青苗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募役法。也叫免役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因此遭到强烈反对。

(3)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很多水利工程,将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4)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打击商人操纵市场的行为。

(5)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整顿军队(军事强兵)措施

(1)保甲法(体现阶级性)减少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地方治安,镇压人民反抗。(2)保马法。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3)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3.培育人才和改革科举的措施

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取士的旧制;不考士子对经的死记硬背。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经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考时、务、策三道,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学校教育方面,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新法还设立了律学和医学,健全了武学,培养能适应改革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1.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共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开垦了很多荒地,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2.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1.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2.实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以青苗法为例。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3.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古代四类变法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如春秋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等。

2.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改革。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3.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如北魏孝帝改革。

4.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改革。如北宋王安石变法。

古代变法启示

1.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须克服重重阻力,改革的决心要坚决。

3.要善于用人。

【高考练兵】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罢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3.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

①奖励军功 ②重农抑商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废分封行县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4、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5.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商君虽死,秦法犹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变法( )

A.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C.顺应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潮流 D.有利于化事业的发展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8.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

9.被北魏孝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改穿汉服

10.在北魏孝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1.北魏孝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字和风俗

12.汉化过程北魏孝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3.移风易俗是孝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4.北魏孝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17.王安石变法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

18.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为解决皇室、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供应而采取的措施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19.王安石变法措施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八九”。出现此局面主要自于( )

A.将兵法 B.保甲法

C.保马法 D.设军器监

2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奖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上述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产生了的不同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回答他迁都的原因?

(3)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5.B 6.B 7.C 8.C 9.B 10.A 11.B 12.A 13.D 14.D 15.C 16.B 17.B 18.D 19.B 20.A

21.(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2) 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按军功大小划分等级。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任免官吏;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重农抑商。(3) 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确保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动摇贵族专制统治,奠定雅典民主制度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秦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22.(1)北魏孝帝。(2)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化,所以北魏孝帝要迁都洛阳。(3)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达到目的。(4)材料三说明北魏孝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化兴盛,传统的汉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世界思想发展史
下一篇:第1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相关文章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