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希望父母沦为“孩奴”

逍遥右脑  2016-09-17 18:37

  
“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都可以和“孩奴”这个词对号入座。

  
孩子成家庭消费主力

  
林泉在武汉市的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丈夫在一家单位开车,孩子今年才4岁。每个月,林泉和丈夫的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花在孩子身上。林泉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共计3000余元。“除去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月几百元的开销,还得让他学点什么呀,还有玩具啊、衣服啊,都得买好一点的……”林泉说,儿子学滚轴滑冰、绘画;孩子最喜欢玩玩具车,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添新玩具;孩子长得快,衣服也得买,还有零食什么的。林泉说,凡是给儿子买的东西,都会尽量挑最好的,他们不希望孩子在生活方面低人一等。就这样,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每个月都会超过1500元。

  
本来月入就有限,孩子的花销高了,林泉和丈夫平时过得特别节俭:中午吃的饭是前晚的剩菜饭,有了孩子后,两人平时很少买衣服。只有这样,每个月才能有点节余,而存下的钱都是为了给孩子将来读书用。

  
为了孩子,今年30岁的林泉只有将美好的购物设想一一打消,埋头为孩子打拼。

  
七成家长愿为孩子“牺牲”

  
一项对武昌秦园路学校的调查结果发现,70%的家庭将月收入的一半花在孩子身上;家长们表示,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是值得的;95%以上的家长表示,孩子左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们表示,他们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害怕工作不稳定,害怕收入减少,因为收入减少就意味着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打折扣。

  
孩子就读于武汉粮道街中学的甘女士称,孩子上学7年以来,自己没去过电影院,也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甚至没有完整地听过一首流行歌曲。每天,她蓬头垢面地围着孩子打转,送孩子去补习班、跳舞,在等待的过程中,则匆匆地去买菜,盘算着下一顿让孩子吃什么。

  
对“孩奴”称谓看法不同

  
对于“孩奴”这样的称谓,不少家长并不抗拒,他们坦言,确实有这样的意味,但他们同时表示,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爱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将来孩子会用成绩回报。一名家长说:“父母为子女全身心付出投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采访中,也有家长不赞同“孩奴”的说法。湖北省电力公司的程工程师说,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为他牺牲太多,高考期间,父母忙得不着家。现在想起来,他很感激父母,因为父母的不包办、不牺牲,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练就各种本领,一步步从小村庄拼到了大都市。

  
如今,程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他无疑是爱的,但他表示自己绝对不当“孩奴”。他会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但不会因为孩子的额外需求,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爱好和兴趣,“孩子做作业时,我在一旁伺待着,他肯定会瞧不起我;但如果这时我去看书,他也许会觉得我有追求。”

  
受访的小学生都不喜欢“孩奴”这一称谓,在他们看来,不希望父母为了他们沦为“奴”。就读于东湖中学的曹同学说,如果父母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甚至是娱乐活动,会让他更有压力。

  
专家:不如做“孩农”

  
武汉大学心理特聘教授尹邓安称,现在的家庭多半是一个孩子,加之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到了孩子的身上,给予孩子过多关爱,凡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尹邓安说,现在的“孩奴”队伍有扩大的趋势。

  
“做父母的要有一定的牺牲,但必须掌握好度。”尹邓安说,当父母沦为“孩奴”,就会过得非常辛苦,凡事包办代替,这样会滋生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会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反而缺乏竞争力。此外,家长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

  
当“孩奴”不如当“孩农”,尹邓安说,孩子好比农作物,家长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试想,农民一整天围着农作物,不停地浇灌施肥,农作物能长得好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爸爸妈妈是孩子最棒的玩具
下一篇:孩子经常撒谎,父母应怎么办?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孩子不希望父母沦为“孩奴”】相关文章
【孩子不希望父母沦为“孩奴”】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