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9-08 21:16
用物理的眼光看交通 由历史网资料整理
在物理学家的眼中,交通现象更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他们认为,交通系统是一个由多个自驱动粒子组成的复杂系统,他们把行进着的车辆和行人看成自行驱动的“粒子”,交通流与光线一样,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加以描述;物理学家还指出,交通网络是一种复杂网络,由于构成成分的多样性(客车、轿车、非机动车、行人)和运行的随机性,与一般的大网络相比,其复杂性绝不逊色。
道路交通状态大致可以分成3种:低密度的畅行交通(即自由流)、各车道的车辆齐头并进的高密度同步交通、更高密度的拥堵交通。在物理学家眼里,它们可类比为气相、液相、固相这三个相,各相之间可以发生“相变”,到了某个临界密度,相变就要发生。人们出行时就经常遇到相变,最不愿意遇到的是从畅行交通相(经同步交通相)到拥堵交通相的相变。而相变正是凝聚态物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他们发现,交通系统的相变中也存在着回滞(hysteresis:交通流量随密度变化的回路特性)、成簇(clustering:拥堵集簇的形成)、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交通流态时断时续)等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来,交通运行经常远离平衡态,而制约它们的是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规律,因此,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和非线性动力学正可以大行其道,交通系统中充满着自组织(系统自行进入最佳临界状态)、混沌、分叉、失稳(进入拥堵)等非线性现象。当流体力学家审视交通系统时,自然地把交通流看作运动流体,其中充斥着各种密度波:在交叉口出现的拥堵车队就是“交通激波”,绿灯一亮,车队疏解,就出现了“交通稀疏波”,一般以固定速度向后传播;在形成交通拥堵之前,一定会出现非线性失稳现象,然后涌现各种各样的“交通孤立波”:为力学、物理学界熟知的KdV孤立波、mKdV孤立波(纽结-反纽结孤立波)等等。
经过几十年努力,交通科学家们建立了数以百计的交通模型。对于道路交通流而言,有宏观的运动学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微观的跟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通称为粒子跳跃模型)、介观的气体动力论模型等。对于路网交通流而言,有早期的路径选择的用户均衡原理与等价数学规划模型、随机效用模型、组合网络模型,以及近期的随机均衡分配模型、动态交通分配模型、拥挤道路使用收费理论与模型等。交通科学家动用各种数学工具求出这些模型的解案,从而在交通工程实践中分别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方兴未艾的交通科学
交通科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年轻科学。上世纪5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拥堵开始出现,现代交通科学应运而生。近50多年来,人们对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律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人们认识到,交通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动态性和复杂性。要研究和控制这种系统必须实行学科的综合交叉,所涉及的学科有非线性动力学、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学、应用数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交通工程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广义地说来,交通科学包括交通动力学(或称交通物理学)、交通控制学、交通工程学、交通经济学、交通心理学等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集成,技术科学与数理科学的大交融。
交通科学的基础是交通动力学(交通物理学),专门研究分析交通系统四要素(人、车、路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发现制约交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