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专题检测试题(含答案)
逍遥右脑 2013-06-12 15:08
j 新程高一历史教材点拨及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1)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历史回眸一、中国人民站起了
1.1949年3月的中共七二中全会和1949年6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和前途,构成了新政协制定共同纲领的政治基础。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件。
3.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二、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1.1952年12月,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议。
2.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实行。
3.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
4.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2.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
3.到1956年9月,全国已建立内蒙古和新疆维吾尔两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43个自治县。到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研究学习
本节包括中国人民站起了、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本的重点和难点。时,应通过堂讲授、社会调查以及邀请有关人士座谈等形式,明确两个中心环节:(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三大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和保障;(二)三大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保证了新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由此,我们在处理具体的子目时,可以遵循以下方式:
(1)中国人民站起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新政协的召开、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重点是新政协所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可以结合《毛泽东和民主人士在北平西苑机场》等插图,明确新政协召开的背景和经过,重点理解新政协规定的政治制度;关于开国大典,不必展开;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可以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等,进行简要说明。
(2)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和原则性较强,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宪法的起草过程,理解新中国领导人对制定第一部宪法的重视和慎重;其次,印发有关第一部宪法的有关材料,通过朗读、讲演、图表说明、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对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加以理解;最后,教师应结合具体的事例,着重说明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和《共同纲领》作用的变化情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本目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教学时,可以结合《中国民族分布图》及教科书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面理解《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我们经常淡到“人民民主专政”,但其含义究竟如何?毛泽东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实行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国家政权。根据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状况及对革命的态度,新中国成立时和成立后建立的国家政权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对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实行专政。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人民的一员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这个人民的民主专政经历了两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工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写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没有将“社会主义革命”写进《共同纲领》,既不是出于疏忽,也不完全是处于策略上的考虑(如有人说是为了麻痹资产阶级等),而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经过中央慎重考虑作出的决策。这可从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言论中得到印证:
1949年8月26日,毛泽东在政协筹备会上指出:纲领中只说现阶段的任务,如果再说得远点就变得空洞了。就是说,纲领是带有时间性的、有变动的。它是行动纲领,是为着规范当时的行动而制定的。它不同于宣言,不是描绘新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图画。
9月21日,刘少奇在政协开幕式上致词说:《共同纲领》是“一部人民革命建国纲领”“包括了共产党的全部最低纲领。共产党的当前政策,就是要全部实现自己的最低纲领”。《共同纲领》之所以没有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因为要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的事情,如在共同纲领上写上这一个目标,很容易混淆我们在今天所要采取的实际步骤”。
9月22日,周恩在作《共同纲领》(草案)说明时指出:总纲之所以没有明确地把新民主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发展前途写出,是因为考虑到“只有全国人民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这是唯一的最好的前途,才会真正承认它,并愿意全心全意为它而奋斗”。“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他还说,不写入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因为今天的条件还不成熟,今天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有它的历史任务,过早提出会乱了资产阶级的阵脚。1952年6月,周恩又进一步指示,当时不写入,是为了避免急躁地把发展前途当作今天要实行的政策,避免发生“左”的错误。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原因及主要类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有三个原因:(1)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2)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的民族关系。(3)近代以,在共同抵抗外敌、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主要有以下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2)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3)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4)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国家就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保证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时空隧道1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一: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转折,它标志着受压迫受欺侮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开始。这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9年10月1 8《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祖国万岁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思维点睛:这两段材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材料一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对于解放中国人民所起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从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国家制度、人民地位等角度进行理解;材料二从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产生的影响作了评价,可以从冲破帝国主义阵线、壮大世界和平力量、鼓舞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等角度进行思考。
时空隧道2__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摘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思维点睛:1954年宪法是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而制定的。上述摘录的条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些目的:第一条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确定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四条的规定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证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
合作讨论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了厂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了”?
我的思路:毛泽东这句话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我们对它的理解,可以从社会性质、主权独立、经济独立、外交自主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应当从解放中国人民等角度进行理解。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指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199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一《祖国万岁——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一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转折,它标志着受压迫受欺侮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开始。”
2 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和1954年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面临的历史背景和任务有什么不同?两次大会召开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做了充分的筹备工作,请围绕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思路:这个设问需要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设想在历史的每一个紧要关头,共产党是何以抓住时代脉搏,相机而动.从而时刻掌握主动的。例如,1949年新政协会议所面临和解决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立这个国家的问题;而1954年全国人大所面临和解决的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需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的问题。两次大会召开之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酝酿筹备工作,本用较大的篇幅写了这一点,足见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实行民主政治,也是用足够的耐心去做的。
3到1998年底,全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阅读上述背景资料,思考:怎样认识和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的思路:这段材料表明我国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同中华民族的分布和构成基本相适应。中国自秦汉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结合起,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一、选择题
1 中国共产党七二中全会的召开是在 …………………………………………( )
A.1949年3月 B.1949年4月
C.1949年6月 D.1949年9月
答案:A
2 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
A.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D.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答案:D
3 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D.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答案:C
4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是……………( )
A.毛泽东 B.周恩 C.刘少奇 D.宋庆龄
答案:A
5 毛泽东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在 ……………………………( )
A.1952年12月 B.1953年2月
C.1954年3月 D.1954年6月
答案:C
6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 )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答案:D
7 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的建立是在 ……………………………………( )
A.1947年 B.1948年 C.1949年 D.1950年
答案:A
8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成立是在 ………………………………………………(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8年
答案:D
9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1954年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11 1954年宪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一宪法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巩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经济建设全面展开,新中国进入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阶段。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必需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迫切需要。(2)历史地位: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作为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布,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12 请就近调查乡镇或城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程序、代表构成与选举等情况,写成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参考答案:略
j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