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孩子具有“公共意识”

逍遥右脑  2016-08-10 11:48

  几年前,我到北欧四国旅行,对那里的儿童无所不在的“公共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排队安检去斯德哥尔摩,当时正值圣诞节的前夕,大量的芬兰家庭举家前往南欧,准备在相对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度过他们宝贵的假期,因此,安检通道的队伍排得很长,我和团友开始在队伍中低声聊天。过了一会儿,团友开始不停地朝着我背后挥手微笑,我转身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已跟上了一个芬兰家庭,身材高大的父母带着3个孩子静静地排在我们身后,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的年龄大约一个是8、9岁,一个7岁的样子,男孩只有4岁左右,令我惊异的,不仅仅是这3个孩子每人都背着旅行背囊,最大的那个女孩还拉着拉杆箱,还有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整肃和礼貌:他们排在我们身后起码有一刻钟了,但我却没觉得后面有孩子。在中国,类似的场景却大相径庭,孩子在公共空间里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纵情嬉闹,家人在一旁看着,不以为然,如果有人去建议父母“让孩子安静点”,周围的人和孩子的父母会认为:“这个提意见的人‘刁难’,孩子天生是吵闹的嘛。”

  在西方,父母从孩子刚刚喃喃学语开始,就反复跟他说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灌输“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妨碍他人”的观念,这是礼貌和教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间里当“角斗士”、“运动超人”和“大分贝演讲家”,但一旦进入影院、剧场、候车室等“公共空间”,父母会蹲下来对他反复讲明:这里还有很多与你一起来看戏、吃饭、等待旅行的人,别人在阅读、谈话,不可肆意喧闹和奔跑,不能影响他人。

  如果比较年幼的孩子还没有这个意识,家庭中年龄稍大的孩子也会参与到言传身教中来。我在斯德哥尔摩下榻的饭店,每一层都有一个公共客厅,相当于楼层大厅,大厅有热咖啡和免费书刊,可以看电视和上网,这也是旅途中偶然相逢的人们增进了解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大厅里,我目睹了一个北欧家庭对孩子“公共意识”的熏陶产生的影响:电梯门开了,刚才还在说笑的父母,立刻返过头去,对后出来的两个孩子做了手势——将食指竖放在嘴唇上,意思是:看,这里有别人,大家都需要安静。两个孩子,大的是个男孩,约5、6岁,小的才两岁多,还不明白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依然在哭闹。于是,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那个男孩迅速走过去,一手牵起妹妹的手,一手的食指竖放在妹妹的嘴唇上,我和团友惊羡于小男孩在公共意识方面表现的素养:我来到有许多陌生人的地方了,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妨碍了别人。

  在公共领域,个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剧烈程度,都要缩小,这是一个必须要从小灌输的常识,也是文明程度的表现,不要认为吵闹是孩子的天性,不需要去约束他,忽视孩子在肯德基餐厅和医院候诊室满场飞奔,尖叫笑闹。小时忽略了对孩子“公共意识”的培训与诱导,而指望他长大自然变成一个公共场合的“文明人”是不现实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德国父母不得自己选择小学学校
下一篇:优秀生为什么在德国小学课堂上遭到“冷遇”?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北欧孩子具有“公共意识”】相关文章
【北欧孩子具有“公共意识”】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