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进死亡教育误区

逍遥右脑  2016-08-09 12:29

应该说,“死亡教育”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的体现,是教育进步的好现象;可惜的是,正如许多初衷很好的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变形走样,“死亡教育”的操作形式,好像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竟有些教师把“划去一个亲人”的游戏——首先在纸上写下10个或5个(个数没有关系,可以认定)自己最亲的人,然后设想一种不得已的情况,逐个地划去一个亲人的名字,意为其死亡或永远离开——也做成了一种“死亡教育”的形式。

这真是太好笑了。哪个孩子愿意由自己选择亲爱的人死去呢?何况,我们有能力指定亲人的离去吗?迫不得已,就可以划去一个亲人,我想倒更像是对孩子进行“残忍度”训练。

在我看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死亡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遵循以下两点。

一、死亡是很自然的。我想,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我听过两个例子,觉得做得很好。

一个例子是说,一所幼儿园以麦子的生命历程来进行“死亡教育”。一丛麦子在孩子的手里,从发芽、成长、结穗、一直到枯老。孩子们在麦子枯老的时候,以浇水施肥来试图延长它们的生命。他们失败了,但是他们基本上也感悟到了死亡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无力抗拒,所以我们不该太执着于亲人的逝去,而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坚强地活着。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说,一位老师以树叶间的对话来进行死亡教育。秋天到了,一片发黄的树叶问树爷爷,能否不离开树端、飘落到地面上去。树爷爷指着似有若无的“叶芽”说,它们要长大。可见,老叶的离去,是为了给新叶让路。所以说,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应该的事。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优秀的“死亡教育”都是非常间接而采取感悟式的,点到为止;毕竟,我们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一旦遭受亲人死亡时能具有足够的坚强。

二、死亡是很突然的。正常来说,死亡是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其实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会在何时何地离我们而去。曾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在外打拼的孩子,忙得连和父母通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心中,一直盼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再好好报答亲恩。在他看来,父母的年纪还不算很大,他应该有这个机会的。终于有一天,他“混”出模样来了,兴冲冲地回到家乡,却得知老父亲已经在一年多前过世。

我想,很多孩子现在正安然地享受着父母打造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而心中也筹算着将来如何报答亲恩。然而,既然上天也常常拿捏不准我们的生命何时终结,那么我们何必空许遥远的将来,不近在眼前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一杯水、一句懂事的话、一个星期一次小小的家务,都非常的微小,然而其意义却并不一定比将来给父母住豪宅相差多少。

很显然,在死亡被电脑游戏“轻巧化”的今天,对孩子们进行“死亡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但愿“死亡教育”能够少一些噱头和作秀,对一些国外的做法——如让孩子到敬老院进行临终关怀,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学点花哨的表皮,因为引导很难、误导却很轻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婴幼儿长时间电视弊多利少
下一篇: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不要进死亡教育误区】相关文章
【不要进死亡教育误区】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