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3-06-06 23:34
5.7.2数学广角的练习课
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练习二十六的3——7题。
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用天平称测次品的方法。熟练用找次品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自主检测题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练习
(一)回顾复习。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回忆一下,谁能说一说我们是如何找出次品的
组织学生回忆,可看课本回忆总结,然后汇报。
(二)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的的练习
二、重点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础练习。
1.处理课本练习二十六P136页的第3题。
(1)组织学生自由读题,独立计算。
(2)汇报,集体订正。
(3)说一说分数加减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
(4)小结:由此可以看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我们一定要先通分化成同
分母分数,再进行相加减,最后得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2.处理课本练习二十六P136页的第4题。
(1)组织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
(2)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小明和爸爸今年年龄和是34岁,3年后爸爸比小明大24岁。
问题求今年小明和爸爸各多少岁。
(3)分析:今年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理解父子年龄差哪年都一样,都是34岁,从而得知本题是已知两者的差,和两者的和,求两者各是多少,用方程做简便。
(4)独立列式计算,找一生上台板演。
(5)展示订正:解:设今年小明x岁,爸爸x+24岁。
x+x+24=34
2x+24=34
2x=10
x=5 x+24=5+24=29
答:今年小明5岁,爸爸29岁。
(二)综合练习。
1.处理课本练习二十六P137页的第5题。
(1)组织学生独立读题,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画图展示找次品的过程。
(2)汇报讨论结果。 平衡 1,1,2 3次
把12袋糖 天平两边
分成3份, 各放4袋
每份4袋
1,1,2 2次
不平衡
(3)至少3次能保证找出这袋糖果。
2.处理课本练习二十六P137页的第6题。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2)小组讨论,找出方法。(3)展示订正。
对本题而言,还是分成3份,至少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第一次天平两边各放一袋白糖,若天平平衡则剩下的那袋就是次品,再称一次就能判断次品是轻还是重了;若天平不平衡,则这两袋中一定有一袋是次品,可取下轻(或重)的那袋,把剩下的那袋放上天平,若天平平衡,则轻(重)的是次品,若天平不平衡,则重(轻)的是次品
3.处理课本练习二十六P137页的第7题。
这是一道关于集合运算的题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用集合圈分
解决问题,所以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知识画出下面的图示:
再分析题意:两个组都没有参加的有6人,所以参加课外小组的一共有25-6=19(人)。这样,结合以前学的知识,就可算出集合圈中表示既参加音乐组又参加美术组的有12+10-19=3(人)。
三、自主检测,完善评价
(一)自主检测。
1.想一想,填一填。
(1)有5瓶多种维生素,其中一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称,每次称1瓶,至少称( )次才能找到少药片的那瓶;如果每次称2瓶,至少需要( )次才能找到。
(2)从9件物品中找出其中1件次品,把9件物品分成( )份称较为合适。
2.用心选一选。
(1)10瓶饮料,其中一瓶变质了(略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 )
次一定能找出次品。
A、3 B、4 C、5
(2)与0.5不相等的数是( )。
A、5/10 B、1/2 C、1/5
(3)一盒饼干,小红吃了它的1/4,妈妈吃了它的1/8,还剩这盒饼干的( )。
A、1/4 B、5/8 C、1/12
3.解决问题。
丽丽和妈妈的年龄和是47岁,4年后妈妈比丽丽大25岁。今年丽丽和妈妈各多少岁?
※ 4.智慧星等你拿 ★ ★
学校举行作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人数的2/5,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人数的9/10,获二等奖的占获奖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评价完善。
集体订正,评价。
四、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的练习课
平衡 1,1,2 3次
把12袋糖 天平两边
分成3份, 各放4袋
每份4袋
不平衡 1,1,2 2次
作 业 设 计
基础:
有13瓶水,其中12瓶质量相同,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水略重一些,至少称( )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糖水。
综合:
一箱橙子有15袋,其中有14袋质量相同,另外有1袋质量不足,轻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袋橙子?(请你试着用图表示称的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