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7-14 09:20
“家长只有教育自己孩子的经验,而老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
上课有统一的坐姿、购买统一的文具、包统一的书皮、名字写在统一的位置、穿统一式样的舞蹈鞋、戴统一的小黄帽……刚刚开学,不少一年级新生的家长被这些事情烦恼着。
10月10日,本报刊登了一篇名为《6年后我将收获怎样一个孩子》的家长自述,把这些看似琐碎的家长个人烦恼变成公共话题。
人们普遍在问:学校进行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有必要吗?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是否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孩子的健康成长确实需要自由,但同时也要有规则。”复旦大学博士、教育学者付小平说,这一点在哪里都是适用的,即使在西方国家,也会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出很多统一化的要求,比如统一校服。
因为“在社会中,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总是要遵从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学习和遵从规则的习惯,就要从小学培养”。山东一位一年级班主任李丽(化名)老师说。
“家长只有教育自己孩子的经验,而老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是一种集体教育。”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也说,一个班有40个孩子,如果每个孩子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坐着的话,这样的课堂是无法管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很多老师每一节课都要面对四五十个学生,有些学校甚至更多。“面对这么多的孩子,让老师还像家长那样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是不可能的。有很多看似枯燥古板的要求,那实在是为了降低工作量。”李丽老师说,“就拿写名字来说,很多老师往往一个上午只有一节课的空余时间,老师批改完作业再进行统计,然后再赶着上下面的课,如果每个孩子都随便写,那找名字真的就是一件痛苦的事。”
不少教育专家指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习惯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王栋生老师也介绍,“有时看着一些高中生,天赋很好却那么散漫,在替他们惋惜的同时,更加感到孩子最起始阶段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来自社会的很多责难之声,不少一线老师感到很委屈:“家长只看到孩子削好的、粗细一致的2H铅笔,在同样的书皮、同样的位置写的名字,却看不到孩子们的字体千差万别,看不到孩子们用铅笔写下的句子体现着自己思想的光芒和知识的积累。”
“我们最怕的是,有了标准化的本子就会有标准化的答案”
其实,让家长们纠结的不仅仅是那些标准化的学具。
云南的一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说,最初她也为各种统一要求烦恼过,“不过,现在那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的烦恼还在后头。”
“上周五儿子非说自己肚子疼,说什么也要让我给他请假,结果请了假之后,他什么事儿也没了,痛痛快快玩了一个周末,到了周日下午,他又开始说难受,求着我给他请假。”
刚开学时,虽然老师要求比较严,但是陈女士的儿子对新的学校充满好奇,觉得处处都好、处处都有意思,每天最盼望的事儿就是去上学。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孩子开始出现夜里睡得不踏实的现象了,这两天甚至哭醒两三回。
“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太长了。”陈女士说,其实,孩子的作业并不是很多,“他每天最怕写拼音作业,老师要求每一个拼音字母都要写成印刷体的那个样子,虽然作业量不大,但是每一笔写得都很慢,很晚才能写完作业。”
这才是家长的真正恐惧所在:“我害怕的是写在标准作业本上的标准答案。”
著有著名教育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说,无处不在的标准答案确实是当前教育领域内的一个顽疾。
她听到一个初一的孩子这样说:“我一点儿也不发愁背《论语》,《论语》挺好背的,我发愁的是背《论语》的解释。”
原来,老师在考试的时候会严格按照书上的解释给分,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必须跟书上的一模一样,哪怕只是多了“的”或“了”这些毫不影响语义的词语也不能得分。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问题,多年前就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语文考试有这样一道题:雪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孩子回答: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这是一个多么有想象力的答案!但是却因为与标准答案不符,就被老师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叉子。这个叉子不仅划掉了孩子的分数,更扼杀了孩子美丽的想象力。
这么多年过去了,同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着。
学校没有了个性,怎么要求孩子有个性
“语文作为对文本的解读,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同样能够表达。但是考试题不是老师自己出,答案不是老师定,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题,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有一种答案。这使得很多老师为了保险起见,就让学生背答案。”李丽说。
面对这些,李丽老师也显得十分无奈:“这不就是标准的应试教育吗?可是,老师有什么办法呢?!”
的确,不少专家认为现在的考评制度是造成学校教育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根源。
“评价是管理的导向,如果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主要看学生的分数,那么学校评价学生时也只能看分数。所谓应试教育的痼疾,根本地说,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评价问题。”尹建莉说。
这种只看分数的评价体系,没有给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育留下生存空间,仍然会有“在教学过程中有对学生充满才思和灵气的答案无情判错的”教师,因为,“那些老师完全可以靠狠狠地压榨学生,压榨学生的时间、精力和潜力,而获得一个看起来非常不错的考试成绩。”一位专家说。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即使是名校也不例外。”王栋生老师说。现在很多家长还在盲目地追求名校,殊不知,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名校已经没有了,不尊重教育规律,只看重分数,没有了传统、个性和风格,哪里还有名校。
“学校都没有个性了,怎么要求学生有个性。”王栋生说。
“思想独立了,孩子才能创新”
“现在很多人都在重复‘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这个问题不成立,因为问题根本不出在大学,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王栋生说,“12年的基础教育,孩子们的脑子已经被格式化了。”
格式化过的脑子如何还有创新的火花?
王栋生说,一个人思想独立了,有个人见解了,才能拥有创新的能力。
这不仅要求教育者有足够的智慧,同时也需要他们拥有宽广的胸怀。“教育者的胸怀有多宽广,孩子的创造性就会有多宽广。”王栋生说,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当然也包括家长。
其实,问题也并不复杂。
“中国的孩子太苦了,而且苦得没意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太多的孩子丧失了好奇心,他们没有时间观察外部的世界、没有时间玩耍、无法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王老师说。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从起跑线上飞速奔跑,赶快成长。
“为什么要快?”王栋生老师说,教育的特征就是“慢”。儿童的手很小,不要往他的小手上放太多的东西;他们只有一个童年,应当让他们慢慢地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