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3-02 00:14
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大商人。字少伯,楚国宛城(今南阳)人。曾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入齐、陶、卢等处经商。每到一处发财后,都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好友和乡邻们,人们把他奉为财神。
范蠡青年时和宛令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文种为相。越王兵败投降,文种守国,范蠡随勾践入吴。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倍受屈辱,但忠心耿耿。勾践获释后,范蠡与文种同心协力,使越国很快强盛起来。20年后,“卧薪尝胆”之后的越王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成了中原霸主。范蠡被封为上将军。范蠡深知勾践只能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便向越王“辞呈”。勾践不允。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为范蠡奉邑。
范蠡入齐后改名换姓,自谓“邸夷子皮”,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父子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不几年光景,置产数十万,成为巨富。齐国国君获悉此事,就任他为相。但不久,范蠡就把相印交还,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他就决定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耕作养殖之余,他还在集市上经商。他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又格外重视信息的作用,生意越做越好。只几年功夫,他就积累了亿万家财。
相传,范蠡这时年岁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一起游山玩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顺着黄河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等各大城市。一日,他们来到了熊耳山下的卢邑(今卢氏县),发现这里湖水荡漾,山色葱茏,十分优美,就打算在此长住。在看到当年大禹王在此疏通河道留下的遗迹时,他感慨万千。
在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时,范蠡心动了,他要为这里的百姓办点好事。经过几天的考察,他发现街上的刘掌柜人实在,讲信用,就打算和刘掌柜合作。他在当地买了一块较大的地,盖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山货行骡马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就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了。
范蠡和刘掌柜的合作很愉快,他们收购山货的价格比以往都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他们把每种货物挑捡分类后打包,然后根据掌握的销货信息,用牲口将山货驮运出山,销往全国各地。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上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这些物品运进山后,都按低于以往市场的价格销给了当地的群众。
远处的商贩听说范蠡的善举后,也闻风而至,一时间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当地的农民见有利可图,也都纷纷前来批发食盐或日用杂品下乡去卖,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了起来。
随着货源的不断增加,光靠骡子驮运已不能满足要求了,范蠡就和刘掌柜就打算利用洛河进行水运。他们用木筏将山货运往洛阳等地销售,加快了转运速度。
范蠡经商很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各地商品价格的变动情况,认为贸易中的物质只有卖给迫切需要者才最有利可图,在夏天就要预测皮毛的行情,在冬天要预测葛麻的行情,手中还要有充裕的实物积蓄。不要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见《南阳古今·范蠡的经商之道》。
住的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夫人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夫人也下地教她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范蠡父子在卢氏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人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他临回陶时,把积累的几十万家财中的绝大部分留给了乡邻和穷苦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他当年生活的卢氏县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把村边的湖改称“范蠡湖”,并载于清朝的《卢氏县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