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提纲资料

逍遥右脑  2013-05-13 00:49



第四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4.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趋于枯竭,人均资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猎明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被动地适应环境,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农业明时期:人口增多,对资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广度增大,人地关系开始出现对抗。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工业明时期:人类生产力极大发展,对自然资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关系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全球性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人地关系思想: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4.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消耗。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一产品一再生资”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3、自然资的可持续利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1.3 人口迁移 第2课时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案(湘教版必修2)
下一篇:全球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提纲资料】相关文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提纲资料】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