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7-05 07:41
障碍一:学习需要缺乏
障碍表现:不愿学、不想学(学习兴趣不浓或毫无兴趣,没有学习的爱好与信念)
障碍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即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是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常见的学习需要缺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必要性认识不足
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滋生或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认为学习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的厌倦与兴趣不浓。
2.学习成就感不强
自己的长处或自己的努力学习得不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同,感到通过学习得不到什么成就感,或者说通过学习不能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表现,从而表现出为了避免失败与自尊受损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与爱好。
3.某种基本需要的缺失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人最高级的需要,人的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在人的需要层次中,只有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当低一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势必会影响自我实现需要得满足,也就会影响到学习。
例如家境清贫使得温饱得不到满足;父母离异使得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过于严厉和苛刻、动辄训斥和批评,使得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导致由于“无法顾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障碍二:学习期待缺乏
障碍表现:不敢学(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好,愿意去学习,也想学好,但不敢去学)
障碍分析: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在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的对于学习结果的预想。当个体有很好的学习期待时,就会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哪一活动。相反,则不会实施。
例如,大家都知道,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会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这里获得好成绩即为我们对于认真听讲的期待。但是,有了这一期待后,所有的学生能否都去认真听课呢,这时他们就会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听得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只有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听得懂时,这才真正地认真听课;否则,他将会由于“力不从心”而对学习望而生畏,从而不敢去学习。
障碍三:学习策略缺失
障碍表现:不会学、一问三不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好,并且在积极地、努力地进行着学习,但学习的效果很差,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障碍分析:
学习策略,即学习方法。在学校中,专门对学习策略的教学是欠缺的,这直接导致整个教学效率的低下,一种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不会学习,不知道怎么去学习。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学习策略的形成不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教学条件下和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将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大提高其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有关学习策略、学习技能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但是,针对学习方法,有三个问题:第一,不同的人,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同;第二,目前学生们所掌握或使用的学习方法,多是通过向其他老师、同学等学习而得来的,其并不一定就适合他自己;第三,目前我们大家所用的“学习方法”,多停留在空洞的说教阶段,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是,必须要考虑上述三个问题。
障碍四:心智技能缺失
障碍表现:不会做题、成绩不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效果不错,对知识的掌握也很好,但就不能顺利地、有效地、快速地应用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对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不理想)
障碍分析:
知识真正掌握不仅体现在领会知识和巩固知识上,还体现在主动而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即知识的应用是掌握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于知识的领会与巩固。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首先要能够使得解决问题所需知识得以重现。但是,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即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都已完备,问什么都知道,但就不能顺利地、有效地提取它们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造成学习的障碍。有关研究表明,产生此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或错误地使用、或不主动地使用心智技能所致。知识应用中所涉及的心智技能有很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一些具体的技能。系统教学论第一阶段教研成果??点范学习法中将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分为审题、联想、解析、类化四个彼此相连而又相对独立的具体技能,打破了传统笼统而又混乱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