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7-01 13:29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提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两种正反的思想共存,说明你能够听进不同意见,或者说,听到反对意见不是暴跳如雷恼羞成怒,能把反对意见认真听完,并加以分析,说明你已经将问题的两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如能够充分加以分析,会对决策起到积极的影响。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是因为不能容忍反对意见而最终以百万之师败给曹操七万大军。袁绍兵多、谋众、粮足,宜守;曹操兵强、将勇、粮少,宜速战速决。袁绍起兵应战,田丰极力反对,被关入囚牢。袁绍果败,大伤元气,因大悔“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脸面见他呢!”逢况乘机进谗言,袁绍恼羞成怒,决意杀田丰。田丰在狱中,狱吏贺喜说:“袁将军大败而回,您一定又会被重用啊!”田丰怅然说:“我死定了,袁将军外宽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我没希望活了。”果然使者奉命来杀田丰,最终田丰伏剑而死。
而曹操面对不同意见,采取的却是与袁绍截然相反的态度。曹操在初定河北后,又与众人商议西击鸟桓;曹洪等人极力反对。曹操听从郭嘉之言,费尽艰难破了乌桓。回到易州,重赏先曾谏者。诚心对众将说:“我前者凌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上天保佑,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策,是以相赏。以后不要怕提意见!”田丰的反对意见是对的,袁绍却把他杀了。像这样的糊涂蛋,谁还会再提反对意见呢?怎么会逃脱惨遭失败、受人耻笑的结局呢?袁绍四世三公,根基深厚,曹操也深为叹惜:“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哉!唯袁氏不能用尔,若袁氏善用之,我何敢小觑此地?”曹操则相反,从善如流,不闭目塞听,即使反对意见错了,仍然大加奖赏,鼓励大家多讲。因为反对者总有反对的理由,其中必有可取之处。如果侥幸成功,就轻视取笑甚至惩罚提反对意见者,那只会让众人变得唯唯诺诺而已。
管理者拥有权力、地位。容易被阿谀奉承、阳奉阴违所蒙蔽而听不到真话。现实生活中,为了赢得领导的欢心和偏爱,下属大多讨好,甚至糊弄管理者,说假话蒙骗上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听真话的诚意、胸襟和行动。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管理者带领下属一行10人,乘坐一艘小船,到某海岛游玩。归途中,管理者提出暂不回航,到另一小岛上去玩儿。其中有一人提出:“那岛周围暗礁多,流急浪大,很危险,还是不去的好。”管理者听后很不满意,厉声说道:“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扫大家的兴,风平浪静有什么意思?同意去的站到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很多人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结果一个个都向左边走去,当右边只剩下一个人时,小船由于重心偏移,翻了过来。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都站在一边,并不是好事。领导独断专行,讲真话者受到排挤、孤立,谁还愿意讲真话呢?管理者要听到真话,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容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