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3-03-31 22:23
九年级语第一学期
阶段性质量反馈
一、积累与运用 (26分)
(一)积累。(16分)
1.下面字,把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及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写在后的方格内。(2分)
我是一颗不幸的星,一个夜晚,我从天空yǔn 落。我曾根深蒂固的认为我永远属于那片湛蓝而深suì 的天空,现在,我却躺在这浩瀚无际的荒原。在忐忑不安中我窥探四周,死一般的沉寂让我悲从中。在歇斯底里中我突然想起妈妈的教诲:不要让生死耿耿于怀,廓然无累者才能达到生命的至境,活着和死亡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一下子豁然贯通:我这是挣脱了家园的禁锢,魂归大地的怀抱,我愿化作一?黄土,以一颗炽热的心滋养出一片青青的小草。
2.默写。(8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的一句是: , 。
(2)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自比千里马的诗句是 , 。
(3)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 , ”
两句蕴含着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的生活哲理。新 标 第 一 网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 《相见欢》)
(5)塞下秋风景异, 。(范仲淹 《渔家傲》)
(6) , 却话巴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
(7)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8)江代有才人出, 。 (赵翼 《论诗》)
3.名著。(6分)
(1)下列对学名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
A.“孤独勇士绝望岛遇‘星期五’”的情节出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从此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C.《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D.《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变得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E.《水浒传》中武松智斗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2)在《骆驼祥子》一中,刘四爷为什么在寿诞之日与虎妞争吵至闹翻?这体现了刘四爷什么性格特点?(3分)
(二)运用。(共10分)
4.下列语段有好几处毛病,请用规定的符号在原上直接修改。(4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调位号: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共鸣,在上世纪90年代,学生们都崇拜名著,时至今日,读名著的中学生越越少。中学生不爱读名著与目前当下阅读环境不佳有很大关系,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青年越越习惯于“短平快”的阅读方式,网上阅读率攀升,真正能静下心进行深层阅读的人反而少了。作为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收获经典精华,汲取名著的智慧。名著是全人类共同的化遗产,学生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和人素养,所以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吧!
5.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下面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流。与师生交流,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与 , ;与 , 。
6.阅读下面材料,请你探究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现状,并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材料一: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受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材料二:“无用”的阅读,正如化给人的力量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以及自身的价值,它内在的化含量并没有因为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
材料三: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且其中八成是本教材。
材料四:《重庆晚报》报道:昨日下午,两路口一茶楼热闹非凡。由于桌子摆不下了,喝茶打牌者已挤到路边人行道上。距茶楼不远处的重庆图书馆,门可罗雀。一楼读书室里,只有3个人在看书。二楼阅览区,读书人也寥寥无几。
合理化建议:
二、阅读理解 (44分)
(一)阅读黄景仁的《别老母》,完成7-8题。 (4分)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7.黄景仁,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在一个风雪之夜,他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走出家门回头看时,他看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请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2分)
8.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借助于这句诗,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言,完成9-12题。(共14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①。何心不随?(b)何力可回?②(c)我公③哀伤,拯天之亡④,逆长风而孤骞,诉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⑤,孰为乎刚?(d)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一朝感通,群阴披攘⑥。天子既臣而皇⑦,天下既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⑧。噫!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当!新- -标 -第-一- 网
(选自范仲淹《唐狄梁公碑》)
注释:①武暴如火,李寒如灰:武则天性暴如火,李氏一脉(几经杀戮)已是一盆死灰。 ②何心不随?何力可回:哪一件事不随着她的心意而成?谁有力量能使他们死灰复燃?③我公:指狄仁杰,死后被赐谥号梁国公。 ④拯天之亡:出死力拯救(李氏一脉)不致断根灭亡 ⑤革:刻镂 ⑥群阴披攘:许多鬼神都为他扫碍排障。 ⑦天子既臣而皇:庐陵王由臣子登上了皇位。 ⑧七世发灵,万年垂光:他的英名垂范后世,万年流光。
9.解释下列短语。(4分)
(1)旧制( ) (2)属予( )
(3)微斯人( ) (4)孰为乎方(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
11.选出对上述两段选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
A.甲、乙两个选段中的滕子京和狄仁杰都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
B.甲、乙两个选段中(a)(c)两处属于无疑而问,(b)(d)两处属于有疑而问。
C.甲、乙两个选段中范仲淹纪念滕子京和狄仁杰,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忧国忧民、誓为国为民建立像狄梁公那样的功业的思想。
D.在乙段中范仲淹抒发了自己因狄梁公力挽狂澜的举动而对他产生的极度敬仰之情。
12.梁衡在北京大学范仲淹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中说,学习《岳阳楼记》的意义归纳起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写;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三是教我们怎样做官。请你任选两条,结合甲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阅读梁衡的《为思想而写》,完成13—16题。(10分)
①人们为什么写。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提出散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不深,就是因为这些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道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中的思想,是这些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还得有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比如《岳阳楼记》,有作者对洞庭湖景色的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13.这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结合上下看,第二段划线句的“种籽”和“枝干花叶”分别指什么?(2分)
15.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6. 读完全,联系第三段再写出一句你学过的能体现“新思想”的言语句。(2分)
(四)阅读陆夫的《脚步声》,完成17—21题。 (16分)
①我走过湖畔林间的小路,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自于自己的脚步。
②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代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声。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但两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坐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③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④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已有多年了,多年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⑤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⑥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呼呼风响,眼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⑦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般清洌的水穿过了心头。我从乡间走,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者又何必去跋涉?
⑧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看起路途也不遥远,走起也十分方便……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太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筛选自《21世纪中国经典散》)
17.本开头写道“我走过湖畔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听不到脚步声?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19.中第⑦段划线句如何理解?请你结合生活实例加以阐述。(3分)
20.第⑧段“能走总是美好的”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请你结合第⑤段划线处,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阐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4分)
21.下列对这篇散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写得耐人寻味。作者用虚虚实实的笔触,纵意挥洒,创造出一种气象氤氲的情思氛围,层层抒写出他对“脚步声”的哲理感悟,从而给读者以丰沛的启示。
B.在作者看,能否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仅说明现实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且表明了自己生存状态的不同;而后者关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C.“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种情况的“脚步声”无非暗示了作者在艰难岁月中孤苦郁闷颓废的心境。
D.作者对人们在喧嚣市声中,清醒的自我意识已丧失殆尽的生存状态感慨系之。这种深沉的世情感叹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针砭,它是令人警醒的振聋发聩之音。
三、作 (50分)
岁月如歌,生活如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以“那是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要求:
(1)立意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要写出“我”的真情实感。
(2)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