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

逍遥右脑  2016-05-22 10:18

试卷说明:

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1. 本试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三道大题(共50分)。2. 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50分)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 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①玉米 ②水稻 ③棉花 ④粟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2.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3. 中国古代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是在A. 商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4.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A. 唐都长安 B. 北宋开封 C. 南宋临安 D. 元朝大都5.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自然经济特征的是A.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B.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C. 均有无而通万物 D.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6. 明朝中期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 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 西学东渐现象出现C. 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D.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7. 徽商、晋商等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是在A. 两汉时期 B. 唐宋时期 C. 元代时期 D. 明清时期8.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D.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9.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B. 尽管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但中国依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C. 洋务运动对自然经济的瓦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D.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0.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原因不包括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11.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将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但结果是纺织业空前发展,而钢铁业却迟滞不前,其原因是A. 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缺乏资金B. 清政府内部顽固派阻挠重工业发展C. 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利润少,民族资本家不愿涉及D. 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进行掠夺12.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促进意义的经济形态是①自然经济 ②洋务企业 ③外商企业 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3.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馆,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A. 上海 B. 重庆 C. 北京 D. 武汉14.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 林则徐、魏源 B. 李鸿章、张之洞C. 康有为、梁启超 D. 张謇、荣宗敬15.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以救国,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鸦片战争16.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其发展特点是A. 严重倒退 B. 顺利发展 C. 停滞不前 D. 曲折发展17.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B. 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C.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专制制度 D.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18.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 ②改革开放同天庆,经济建设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②①③19. 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社会原因是A. 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C. 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 商场上勾心斗角的刺激20.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轻工业品大量出口国际市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工业的自信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北洋政府促进工业发展 B. 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高C. 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D. 实业救国热潮空前高涨21.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于A. 19世纪末 B. 1912年~1919年C.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 抗日战争时期22. 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B. 华侨们竞相回国投资办厂C. 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各类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23. 下图是中国近代一张火柴的商标。其设计反映了A.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B. 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较快C. 抵制洋货运动的坚强决心D. “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24. 中国的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A. 发展机器大生产 B.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 树立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 D. 一切向西方学习25.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这一变革完成的历史事件是A. 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B.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6. “夺高产,放卫星,确保亩产十万斤。”下列各项与之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 “一五”计划 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27.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A.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 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C. 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28. “文革”结束后,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会议是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C. 十三大 D. 十四大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八大的发展体现在A.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B.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C.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 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0. 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1. 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 增强企业活力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 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33. 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①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4. 下列各项中,没有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是A.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B. 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C. 中国的改革开放 D. 西方的侵略35.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 互联网 B. 报纸 C. 广播 D. 电视36.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37. 英法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①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②加速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③为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 ④使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38.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经济贸易活动已经取代殖民战争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D.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9. 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这里的“它”是指A. 飞梭 B. 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5高一上册历史期末试卷(有答案)
下一篇: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相关文章
【北京市西城区(南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