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3-03-13 10:37
专题十一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
(一)19世纪中期开始的100年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在中国东南沿海开辟五个通商口岸,并协定关税,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于新式企业,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③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输出资本,从此中国社会封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并存,这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
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形成了官僚资本。
⑤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1953~1956年又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二)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线索
1、外商企业(19世纪40年代~建国初):
(1)性质及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兴衰过程:
①兴起: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
②发展: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侵略者把持了中国海关管理权,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早期,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输出资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办工厂,并附加苛刻的政治条。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加。
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战后列强卷土重,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国民政府前期,列强继续扩大经济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③最终归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3)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之一,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
2、洋务派企业: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创办: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影响: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分化: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
(1)各阶段原因、特点、影响
原因或条特点影响
产 生
(19世纪60、70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作用
②洋务运动的作用
③原有的商品经济基础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
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新的经济因素
西方思想传播
阶级结构的变化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清政府政策调整集中在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①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短暂的发展春天(1912──1919)
(一战期间)社会政治条
客观条、直接推动力、思想条时间短暂
行业发展不平衡
地区分布不平衡经济基础变化
阶级力量壮大
意识形态变化
日益萎缩
(国民政府统治)日、美的经济掠夺
四大家族的垄断;濒临破产①参加抗日统一战线;
②寻求第三条道路;
③拥护共产党的
获得新生
(建国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恢复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①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
③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3)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
①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中共 “三大”: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合作
②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纲领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③抗日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成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
④解放战争时期: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召开新政协会议。
⑤建国后:保护私营工商业,开展“五反”,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规律认识】▲理清一条线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经历了如下九个历程:
①萌芽———明朝中后期;
②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④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⑤显著发展但受摧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⑥破产———抗日战争时期;
⑦毁灭性打击———解放战争时期;
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⑨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三大改造”后。
▲分析两组原因
(1)近代史前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及发展的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原因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影响;
②“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
④“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
⑤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可概括为三句话:封建主义不愿走,帝国主义不让走,资产阶级想走没走成。
①大地主阶级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绝不愿意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反对革命,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中国实行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
②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百般阻挠中国向资本主义发展。
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带有两重性,不可能承担起中国革命的责任,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都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理解两个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的,它的产生冲击着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决定了民族工业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从分布区域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从发展原因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会。
这样,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势力的依赖性,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革命性和软弱性并存,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归纳三个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主要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新式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
(3)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为新化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
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民族经济发展的认识: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我国民族独立的经济和人民不受剥削的经济体系。民族经济的发展要以政治独立为前提,只有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人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才能行使自己的发展权。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哲学道理。
现今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联系有关,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更不应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外国存在较大差距时,更应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何影响?中国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怎样才能在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联系,正确认识走私是冲击民族工业的祸水,从国家职能的角度认识打击走私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4、中国官僚资本(1927-建国初):
(1)性质与地位:
官僚资本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内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外依附于帝国主义。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份。
(2)兴衰过程: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各种手段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经济命脉;
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危机;
④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结束其统治。
5、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叫中共领导干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等。
6、自然经济:(1840??1952)
(1)性质与地位: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在近代占据着主体地位,也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
(2)瓦解过程: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其发展趋势是逐出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正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才有了彻底改变。
(三)近现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 资产阶级革命派 : 孙中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 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决策
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建国后城市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①建立国营经济; ②工矿企业民主改革;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建国后我国经济形态的四次转变: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它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1956~1978年):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统一集中。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1992年):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④1992年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