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智慧

逍遥右脑  2016-05-07 09:31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以近知远,以小知大。谁谓山高?一览无遗。有的人活得畅快惬意,有的人活得窝囊失意;有的人活得潇洒放达,有的人活得拘谨困顿。原因何在?四个字:处事有别。
  
  深谋远虑
  
  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最为富庶强盛的时期。制造这个“三朝鼎盛”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康熙大帝。
  
  为使大清的江山长治久安,康熙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在确定皇位继承人人选上,他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初,他是按“嫡长继承制”确定太子、立二皇子为太子(注:二皇子为皇后所生)。但经多年的考察,所立的太子并不太合他的心意。怎么办?在废掉皇太子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康熙没有指明接班人。
  
  当时,大阿哥、三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皆拉帮结党,群起觊觎大位,四阿哥雍正却做了个局外旁观者。然而,正是他这种隐忍不发的态度,吸引了康熙的注意力。
  
  康熙虽说对四阿哥雍正并没有特殊的好感,但他看出雍正最重视的美德是正直和诚实,而且对自己以及家人的要求甚严。更令康熙心动的是雍正的第四子弘历。这是他100多个孙儿中的佼佼者,虽然年少,却见识过人,颇有雄才大略。
  
  在康熙看来,从儿子中选太子,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关键是要选一个优秀的第三代,既优秀又年轻,才能永葆大清的江山。康熙的预见力由此可见一斑。
  
  明辨是非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大将魏?有一个爱妾,名叫祖姬,长得如花似玉,娇美异常,颇得魏?的欢心。魏?每次出征,总是嘱咐儿子魏颗说:“我如果战死沙场,你就替我选择一个好男儿,将祖姬许配给他,不要叫她失去依靠。这样我就是死也瞑目了。”
  
  谁知,魏?病重之时,竟在床前交代儿子魏颗、魏?等人说:“祖姬是我宠爱的女子,我死后你们把她给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一个伴侣。”不久,他就死去了。
  
  魏颗埋葬了父亲,但却没让祖姬殉葬。魏?感到奇怪,就问哥哥:“你怎么不按父亲的临终嘱咐办呢?”
  
  魏颗解释说:“父亲平日多次嘱咐我要将此女再嫁,临终前却嘱咐我们要用她殉葬,这显然是昏乱之言。我们是孝子,应听从父亲比较明智时的话,不应听从昏乱之言。”最终,魏颗将祖姬择人嫁了出去。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明辨是非。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明辨是非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不可能聪明一辈子,一定有糊涂的时候,年龄大了,还有昏聩的时候。即使是智者,也难免会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将上司、领导的糊涂之语视为圭臬,视为“一句顶一万句”,拼着命去执行,结果就会犯下大错。
  
  棋高一着
  
  棋高一着,可以使人处处占得先机,既可迫人就范,又可封杀对方出路;既可以先发制人,也可以后发制人,甚至能够做到使人化险为夷。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国当作人质扣押,以后放他回国,他便在范蠡和文种两位大臣的帮助下,全力发展经济,抚慰百姓,以图报仇雪耻。
  
  文种出了一个计谋,他建议勾践:“为了验证吴王夫差对我们越国是否放心,我国可以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如果吴国答应借给我们粮食,就说明他们确实已经对我们没有什么警惕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去发展自己的力量。”
  
  当时,吴王夫差真的将一万石粮食借给了越国。第二年,越国农业大丰收,文种要勾践挑选最好最大粒的粮食还给吴国。同时,他又让人用大蒸笼将这些粮食稍稍蒸一下,再送还。勾践摸不着头脑,直拉着文种要问个究竟,文种悄悄告诉他说:“这批粮食好,吴国肯定会把这批粮食储藏起来,作为种子用。明年将这批粮食下种,肯定会出现灾荒,那时我们就可乘虚而入,一举灭掉吴国。”
  
  事情的发展正如文种所预料的那样。
  
  文种这一步棋,确实棋高一着,处处让吴国受制,最终吴王夫差只好引颈自刎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相如忍让,廉颇请罪
下一篇:做人要宽容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处事智慧】相关文章
【处事智慧】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