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5-04 10:01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年轻家长这样抱怨:“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有时还敢当众顶撞我。”“这孩子没大没小的,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诸如此类的话,仔细推敲起来,的确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家庭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父母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威信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潜在的教育力量,是父母对孩子有效地进行教育和使孩子能自觉地接受教育的条件。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毫无威望和信誉,孩子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教育就无法实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教育效果了。
什么是威信
世界著名的教育艺术大师,前苏联的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他的力量和价值。”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孩子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封建君主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父母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人为地树立的那种虚假的权威。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与帮助,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赖,可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孩子对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这样,日久天长,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形成亲密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即威信的力量。
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其一,威信如同家风一样,是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予的每一条指令,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的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错误的教育方法难以树立威信
威信是父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与子女彼此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产生的。反之,有些父母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想人为地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样,是得不到子女尊重,也不能长久的。主要有如下几种: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交给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颇型的状况。例如,父母平时对孩子娇惯迁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或发现其性格上的明显缺陷,如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等,便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对他施行种种限制,而当责打、限制过分于心不忍时,又对孩子百依百顺起来,取消了限制,任孩子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以上这些做法,即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加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