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4-30 10:04
本文由生物网为您整理提供:这个冬天真冷!这几乎是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人们不约而同的感叹。
2012年冬季,我国频繁遭遇大范围寒潮天气,先后出现7次大范围冷空气活动,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多地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部分地区遭受雪灾或冻害。
但令很多人不解的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冷空气为何还会来得那么猛烈?
北极海冰面积下降是主因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融化加剧,其海冰面积减小是影响东亚及我国冬季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副主任周波涛解释说。
根据观测,2012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下降至1979年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2012年融化的北极海冰面积比美国国土面积还要大。
“研究揭示,秋季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对东亚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的影响。秋季北极海冰偏少,容易引起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和欧亚大陆北部西风减弱,利于冷空气南下。”周波涛说,北极海冰面积越小,越有利于极地冷气团中心向南偏移,进而导致欧亚地区及我国冬季出现低温严寒。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王艳姣分析,2012年11月中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明显的调整,盘踞极地的冷空气开始向外扩散;2012年12月中旬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建立,这一阻塞高压有利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进而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同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受到来自北太平洋偏东南水汽及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的共同影响。北方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因而降水异常偏多。
周波涛说:“此外,北极海冰缩减使得当地水域开阔,加之变暖致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有利于更多的水汽向中高纬地区输送,导致我国、欧亚和北美地区冬季容易出现强降雪天气。”
专家分析,上述几方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近年来东亚、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地区冬季的异常降雪和低温。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任福民说,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全国平均气温-3.8℃,为近28年最低。其中,东北平均气温-15.3℃,较常年同期偏低3.7℃,为近43年最低;华北平均气温-7.4℃,较常年同期偏低2.4℃,为近42年最低。
不过,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监测结果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暴雪、干旱、强降水都会出现。”周波涛说,现在出现了很多“怪天气”——要么旱得很厉害,要么一下雨就下得很大。北京“7·21”特大暴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随着全球逐渐变暖,原来的气候规律被打破了,气候变得比较异常,偏离平均态越来越远,振动越来越大,导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周波涛说。
应对严寒迫在眉睫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告诉记者,持续严寒天气使西北、东北、内蒙古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降雪天气较多,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最大积雪深度达15~50厘米。
据气象卫星最新监测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0日,渤海各海域海冰面积总计约11160平方公里,海冰面积明显偏大,为常年同期平均值的1.9倍,是1989年以来同期第二大。
“降温、降雪天气会对设施温棚防寒保暖和牲畜越冬产生不利影响。部分牧区积雪覆盖较厚,造成牲畜野外采食、饲料运输困难。”毛留喜说。
周波涛认为,公众需要提高低碳、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会频繁发生,要增强气象灾害风险意识,掌握一些防范措施,有备无患。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南方雨雪天气多,江西、湖南、贵州等地局地将出现冻雨,部分电力线路易出现覆冰。上述地区须作好防范应对准备,防范雨雪天气对交通安全、通讯设施和物流运输造成不利影响,做好越冬作物防冻和设施农业保暖除雪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