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语文对照式鉴赏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逍遥右脑  2013-02-22 23:53


第3时 对照式鉴赏
典例导练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望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 《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细雨”。“浅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木高低是怎样的高低。这一句话,勾勒出作者所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叠叠的小,上那高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显丰姿!《望海楼晚景》中的望海楼,在杭州凤凰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吹雨,直扑进望海楼,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2分)

(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又是如何体现出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答案】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 白诗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惟有”,第三句中的“应”字,一层一层铺垫,把诗人怜花惜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遇花而醉;第二句中“沉眠”进一步写“醉”;第三、四句写“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突出了诗人陶醉的程度。

【诗歌赏析】
《惜牡丹花》
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第3时 │ 典例导练
首句开门见,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强调到晚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惟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惟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诗人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的风雨。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花下醉》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余,竟不知不觉地“醉”了。
次句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

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说,这种酒后人醒的深夜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蒙?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流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欣赏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

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层的表现。

点拨提升

(一)认真品读,准确把握。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特别是比较鉴赏更应该细细品读,准确把握每首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甚至诗句的句式特点与语气。
(二)明确比较的角度,找准切入点。
比较鉴赏的点主要有: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常常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充分利用提示信息。
如诗歌的标题,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词语的感情色彩,选取的意象,题干,作者与作品的背景,等等。

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最容易的失误是不能细致区分同中之异。如,同样写“愁”, 辛弃疾是“江晚正愁余,深闻鹧鸪”,通过鹧鸪凄婉哀切的传递,使人闻之悲从胸涌,沉郁难耐;而李煜则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愁之深,愁之绵绵不绝和内心的复杂。

新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8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江上秋夜
道 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①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 ①井梧:即井边梧桐。
(1)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第二首:诗人因夜雨风急而难眠。(各1分)
  (2)第一首:“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梧桐萧萧,秋月悬挂的高远、疏朗秋夜月色图,衬托了诗人孤寂落寞之情。(2分)第二首:“月在浮云浅处明”展现了风停雨住,月出浮云的清新、宁静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2分)

【诗歌赏析】
《秋夜》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江上秋夜》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还没见晴,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

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

2.阅读下面的元曲与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 醉高歌•感怀
姚 燧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①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注】 ①阳关旧曲:阳关,古地名,古代出塞必经之路。所谓旧曲,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简要分析上述元曲与唐诗在所表达的感情与写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情上:相同:两者都表达了惜别之情。(1分)
不同:李诗重在抒发送行者的感受,虽有离别的惆怅,但笔调却显得轻松快活;(1分)而姚燧的小令不仅表现了送行者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也表达了行者离别的哀伤。(2分)
写法上:相同:都抓住送别时的典型场景,以“江水”的绵绵不尽烘托离别的难舍。(1分)不同:李诗选取的场景是友人乘船离去之后,诗人还站在岸边,痴情远望。(1分)而姚燧的小令,却选取了友人的船只欲去未去之际,离歌送行。(1分)

【解析】 首先明确这两首所写的内容都是送别,其感情应当不超乎离愁之外,此其一;其二,送别在写法多借景抒情。其次,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每个作者都是匠心独运,各有千秋,即使选用的景物相同,也需认真分别其描绘的侧重点。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
采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少女的形象和所用手法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中的采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3分)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2分)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2分)
【解析】 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两首诗都写到同样的人:采少女;同样的事:采;同样的物象:荷花、荷叶。但两首诗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却有较大的不同,人物形象也是各有风姿。

【诗歌赏析】
王昌龄诗中并不正面描写采少女,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诗的前两句描写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美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让人感觉到这些采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这里写采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后两句写动景,由于荷叶和罗裙、荷花和人面融为一体,所以采姑娘稍微一动就不见了踪影,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在荷塘中采。一个“乱”字,一个“始”字,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情趣。

这幅画的中心自然是采少女们,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露出庐真面目”,而是让她们融入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留下了悠然不尽的情趣意味。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在人与自然的和美中我们感受到了采少女的快乐与青春的活力。

白居易描写的是一位采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采姑娘遇到一个小伙子,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鲜亮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2届高考语文词类活用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精讲精练复习教案
下一篇:201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作文突破点题导练复习教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2届高考语文对照式鉴赏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2012届高考语文对照式鉴赏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