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3-01-24 14:27
第九 溶液
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时安排:
共2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学生:喜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用死海图片导入,简明扼要。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学生:盐份多,浓度大。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做下面的实验,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
序清水量加入的
食盐量鸡蛋小
结
1250g不放食沉?
浮?
2250g1匙(
约
5克)沉?
浮?
3250g2匙(
约
10克)沉?
浮?
4250g3匙(
约
15克)沉?
浮?
…………
编
号溶液
颜色清水
量硫酸铜
的质量溶液
质量
1
2
3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
师生共同归纳,堂气氛融洽。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同学们这节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教学反思:
本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特色如下: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③在小结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过的知识如电影般在大脑回放,着实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教师的安排更是另辟蹊径,让学生的理解和应运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