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4-01 09:47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有某些东西束缚着我们,不管是贫困生活还是社会地位,不管是传统习俗还是法律条文。生命的抗争就是在束缚中跳出美丽舞蹈的过程。没有束缚的生命反而显得轻浮而没有分量,生命的束缚和挣脱束缚的努力,使我们生命变得厚重而美丽。
每个人都渴望生命能够像海水一样没有障碍地奔腾流动,和蓝天相接;每个人都渴望生命像风一样从天空自由自在地飘过,除了带走白云,没有一丝牵挂。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就像没有任何动物愿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人的一生都是为了挣脱某种束缚而努力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生命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机遇,咀嚼失败,品味成功。
人一旦有了自觉意识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束缚抗争。从十一、二岁开始,青少年一般都会有几年很强烈的反叛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不管父母或老师说得对不对都和他们对着干。这一现象正是生命想要挣脱束缚的具体表现。可以说青少年对于父母的第一次抗争,就拉开了一辈子和各种各样的束缚进行斗争的序幕。动物通过角斗来宣示自己的力量,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人类通过智慧和耐心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最终摆脱社会的束缚进入自由状态,尽管这一自由状态有可能只是一种虚幻,但争取进入这一状态的奋斗过程正好赋予了生命很丰富的意义。
一个人与其说是为了理想而努力,还不如说是为了摆脱某种束缚而努力。如果我们出生在贫苦家庭,我们可能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贫困。因为贫困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束缚,在贫困中生命得不到张扬,也得不到尊重。所以在贫困中的人常常更加能够自强不息,因为他的背后有足够的动力:想要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好日子(尽管城里人日子不一定好过),想要像城里人一样吃得更多,走得更远。这些最朴素的理想恰恰变成了最有持久力的拼命。
当人们脱离贫困之后,马上就会为了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和一个人的尊严有关。一个人如果社会地位低下,就像一群狼中的尾狼一样,永远只能吃最后一口肉,永远得不到最好的机会,甚至得不到母狼的青睐。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可悲的状态足以鼓动任何男人和女人用尽一切力量和办法来摆脱卑微。社会地位的低下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痛苦,当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大学生看到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总有人前呼后拥,被女孩子前堵后追的时候,不管有多大的心肺都会胸口发闷。在这种感觉下,懂得社会地位不可一蹴而就的人会用持续耐心的努力来争取社会地位的改善(有时候这是一辈子的努力),而没有耐心的人就会采取危险行动,通过逢迎拍马、坑蒙拐骗来达到目的。面对社会地位,有虚荣心和贪婪心的人尤其危险,虚荣的人容易为了面子而断送幸福,而贪婪的人极有可能为了地位而断送生命,因为地位和金钱一样,没有任何满意的衡量标准,只能用内心去感受,一个面对地位和权力的诱惑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极容易进入危险之地。但不管怎样,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奋斗过程,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过程。
当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人们就开始要求精神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希望摆脱社会对于自己心灵和精神的限制,这是更高层面的生命抗争(当然有些伟人可以跃过贫困和社会地位的障碍直接进入追求精神解放的境界)。人生而平等这句话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地位问题,也是一个精神自由问题,民主诉求的实质是摆脱思想束缚,获得精神平等。当我们发现现实世界的很多束缚不可挣脱时,我们希望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而这一挣脱心灵中各种束缚的过程正是伟大文学和哲学思想产生的过程。人们进行文学和哲学思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放自己的情感,同时获得通向幸福和自由的路径。
如果说一般人的生命奋斗过程就足以令人感动,那另外一种人的成功更加震撼人心,那就是摆脱了身体残疾的束缚而创造出奇迹的人,因为他们常常做到了连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海伦凯勒从小失聪失明,但最后写出了令人颤抖的美丽文字;贝多芬在失聪之后谱写了第九交响曲,霍金坐在轮椅上通过手指的动作写出了《时间简史》,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完成了《史记》;这些人的伟大成就没有一个不是在摆脱了身体残疾的束缚之后,放飞了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还有在中国那些聋哑女孩跳出的千手观音,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人们对于美丽的神经。我曾经碰上一个叫左力的浙江学生,从小耳朵就完全听不见了,到今天为止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依然是一片寂静,但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直读到了大学,而且一直都是好学生,他能够通过阅读老师的嘴唇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写出来的文字流畅通顺,思想丰富;现在他还准备到国外最好的大学去读书,从唇读中文转向唇读英文。我们拥有美好听力的人都没有把英文听懂学好,面对左力这样的学生,我们除了努力,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我把左力这样的人称作是带着束缚跳出了最美丽舞蹈的人。其实人的一辈子都有某些东西束缚着我们,不管是贫困生活还是社会地位,不管是传统习俗还是法律条文。生命的抗争就是在束缚中跳出美丽舞蹈的过程。没有束缚的生命反而显得轻浮而没有分量,生命的束缚和挣脱束缚的努力,使我们生命变得厚重而美丽。我在学习单板滑雪时对于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单板滑雪必须把两个脚牢牢地固定在板上,因此在光滑的雪地上你只要站起来就会摔下去,在你和滑雪板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你会摔得鼻青眼肿,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慢慢发现,单板好像慢慢融化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已经在你脚下运用自如;借助单板,你已经可以翻滚腾挪,飞驰向前,为生命留下一连串的潇洒和美丽。
《挣脱生命的束缚》读书心得笔记
(一)活着,就为逍遥一下
拿到这本书,一看到标题,首先浮现我脑皮层的是卢梭的一句话:我们生而自由,而又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听起来感觉挺苦逼的,不过的确是如此。
正如老俞在《挣脱生命的束缚》说的:一个人与其说是为了理想而努力,不如说是为了挣脱某种束缚而努力。其实人的一辈子都有某些东西束缚着我们,不管是贫困生活还是社会地位,不管是传统习俗还是法律条文。于是老俞细数我们一辈子奋斗所做的那些无非是为了挣脱束缚的苦逼的事:如果我们出生在贫苦家庭,我们可能所有的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贫困。因为贫困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束缚,在贫困中生命得不到张扬,也得不到尊重……当人们脱离贫困之后,马上就会为了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因为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和一个人的尊严有关……当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人们就开始要求精神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希望摆脱社会对于自己心灵和精神的限制,这是更高层面的生命抗争(当然有些伟人可以跃过贫困和社会地位的障碍直接进入追求精神解放的境界)。人们进行文学和哲学思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放自己的情感,同时获得通向幸福和自由的路径。
苦逼啊,苦逼,怎么这么苦逼,处处布满枷锁、处处充满束缚!而且苦逼的事是部分经济好与不好、社会地位高于不高、相貌长得俊还是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有个难解的枷锁。可不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俗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当时一个小国的即将继承王位的太子,可谓是全国最爽的人了——与全国人民相比,他一人之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与国王相比,他还不需要处理纷扰的国事,简直是爽歪歪了。可是他怎么会想到要出家?难道出家比做太子要爽?的确是,虽然贵为太子,可是他看到了大鸟吃小鸟,小鸟吃虫子的弱肉强食的生存苦境(“生”之苦);也看到了城外的老人,他很惊讶人老了模样这么不可爱,而且得知自己也未能幸免(“老”之苦);又看到了病人那难受的样子,而且得知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自己身为太子也是会得病的(“病”之苦);还在城外看到了死人,知道每个人最终都会变成死人(“死”之苦)……于是,乔达摩受不了了,他之前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如意的,此刻发现自己原来被种种痛苦的枷锁紧紧锁住,只不过有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枷锁而已,但是忘记,或者不忘记,枷锁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于是,乔达摩想要寻找挣脱生命的束缚的办法,希望得到“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生命的束缚、痛苦的枷锁。于是,他抛弃了被我们世人所无比羡慕的王位、财宝、妻子、城郭,去出家寻找解脱之道,最终踏平坎坷成大道,悟到了解脱之道。
当时学佛之前我是学习老庄道家的,发现佛道两家的思想内容是差不多一样一样的。道家修炼的目的也是为了挣脱种种生命的束缚,而达到一种“逍遥”的境界,遨游于人世间。《庄子》第一篇名曰“逍遥游”,意思就是要逍遥地游于世间。
什么是“逍遥”?逍遥就是“自由”。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由自”,心情由自己所主宰,不假外物,因为只要需要外物的支持,就会变得受到外物的束缚控制。因为外物不是我们能一定控制得了的,所以万一我们控制不了,我们就会受外物所左右而不能自已。我们那么努力拼命想要成功,不就是为了能够更多的自己主宰自己的心情吗?可惜往往很多人反而把这些我们主宰的工具变成了我们的主宰者,被这些工具玩得团团转,一点也不逍遥。为何如此?是因为忘了最初单纯的心愿,也就是所谓的“初发心”。那要如何才不会迷失?那就是要时时回家,回到“初发心”。
(二)富足,只为能够逍遥
我们为何要奋斗,不管是对内奋斗还是对外奋斗?只为——心灵富足。何谓“富足”?“富”即丰富,“足”即足以满足。富足即是足够丰富以满足生命的种种需求,而不因为匮乏而遭枷锁的束缚。所以,心灵富足,只为能够更加逍遥。
老俞在本书的另外一篇博文《心灵的富足》上就是讨论这个问题。他说:“生命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心灵的富足为最终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追求物质财富、七情六欲,但任何对于物质财富和欲望的追求都应该回归到心灵富足的层次才有意义。在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最终将会归于无聊和空虚。”获得心灵的满足才是我们奋斗努力的“初发心”,然而很多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实现心灵富足的工具搞得眼花缭乱,而且本来可以用来解脱束缚的一些东西最终变成了束缚我们的东西。老俞举例说:“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源于物质生活的过剩。当我们物质太多的时候,我们便在选择中迷失……这实在不是令人痛快的事情。”
本来,任何一件值得去做的事都有价值:本身内在的价值或者外在的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就是做这件事本身能带来的享受;外在的工具价值就是做这件事能够带来一般等价物——钱,因此是我们获得享受的一种工具。其实大多数值得去做的事都有内在和外在价值,比如教师和医生,本身就是一个很阳光的事业,外在工具价值不小,但更有价值的是本身的内在的价值,这个本可以带来巨大的心灵富足的内在的价值往往被那有限的外在工具价值给玷污了。老俞在博文中说:“当我们在单位上班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工作态度:一种态度是把工作当作生存的工具,只要每天熬过八个小时,最后拿到工资就行;另一只态度是把工作当作快乐的源泉,从工作中学习新的东西,迎接挑战,为自己设计新的工作目标,达成目标得到心
心灵的满足。”
在追求心灵富足的过程中,“同时我们要把心灵的富足和虚荣心的满足区分开来,心灵的富足是长久的,而虚荣心的满足是临时的。……中国人好脸面和虚荣,什么东西都希望表面上光鲜,结果弄得自己死去活来。”这就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吧。老俞举了个例子说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搞排场,租高级轿车,在五星级酒店宴请宾客,结果表面光鲜,实际欠了一屁股债,导致夫妻关起门来天天吵架。
不过,的确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够使人获得心灵的富足。那么如何确定哪一件事能使我们心灵富足呢?老俞说:“寻找心灵的富足有一个标准,如果一件事情你越做越喜欢,通常能引导你走向心灵的富足。”如果能够找到这种事,就是找到自己的“天命”,那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做了自己的天命,自己会很开心,自己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享受过程的快乐的同时,副产品就是我们所获得的外部收益。很庆幸,我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教书育人(虽然自己的另一个兴趣是治病救人,但是目前暂时的状况不允许,那就从心救人,给与我有缘的人一些正确的观念,这或许可以减少他们以后生活中的一些束缚吧)。
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一部分的主旨。这句话来自纪伯伦,他说:“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三)学佛,只为变得更加逍遥
其实我是学佛的。为什么?难道我脑子坏掉了?还好吧,其实学佛并没有什么需要避世的,反而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怎么说呢?从一个佛学院说起吧。民国时期,南京办了一个佛学院,叫做“支那内学院”这个“支那”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也就是说呢,“支那”是中国的意思。那么“内学”什么意思呢?难道还有“外学”不成?的确,猜对了,的确有“外学”。
我们讲,我们求知是为了获得幸福,而根据幸福感公式“幸福感=外在能力÷内在欲求”,获得幸福的途径有二:一个是增加外在获得的能力,一个是降低内在的欲求。而增加外在获得的能力的学问就是“外学”,比如我们所学习的专业都是谋生的工具,都属于“外学”;而提升内在修养,从而增加自主力、降低内在欲求的学问,比如说儒释道等,就属于“内学”。
所以,那些看起来没用的文学、哲学等等,其实有着大用,它们都是“内学”,起着和“外学”一样的提升幸福感的作用。正如这本书里面引用的一段关于哲学的作用的话:“哲学烤不出面包。哲学也许不能给你带来你期望的幸福,但是可以改变你对幸福的定义。”哲学这门内学的作用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开发我们的幸福感。哲学也好、佛法也好,都是一种对幸福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我们的东部开发的过度了,而且竞争激烈,很难有新的突破,而且资源有限,必定几家欢乐几家愁;而内部的精神世界是资源无限,没人竞争,是个“无尽藏”。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开悟成道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翻译成白话就是:神奇啊,神奇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有着和佛同样牛叉的智慧和德性。可惜因为妄想和纠结,使自己不能证悟到。所以,佛法就是一门使人去除妄想和纠结的束缚的“内学”,使我们本来就富足的心灵得以发显,使我们更加能够自我主宰生命的快乐,快乐由自,更加逍遥。
有的人会认为,学佛等向内求的学问,是弱者逃避现实的手段。此话不错也不对。说不错,是因为这是一种不需要靠外界就能同样达到幸福的手段,而且还没有副作用;说不对,那是因为,并不需要通过无限纵欲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身体搞坏了没人会送身体给你,况且更多的人内心坚强之后外在的功夫反而更加强大,不是不能,而是不想。老子有一句话叫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说外在功夫好的是有力,内在能够征服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学佛是为了强大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的主人,使自己挣脱生命的束缚,更加逍遥游于世间。
就说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