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黄海大战

逍遥右脑  2016-03-31 09:37

黄海大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双方展开激烈的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生等率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为国殉难。战事持续了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战舰5艘,但是主力尚存,日本海军损失惨重,企图一举歼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未成。战后,李鸿章实行了“避战保船”的方针,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造成坐守待毙的局面,把海上的主动权让给日本。

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中方日方
参战舰艇1012
火炮161277
兵力20523333
舰船损失5艘沉没5艘重伤
伤亡人数1200300



黄海大战: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
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专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来自日本的挑战

来自日本的挑战: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的国策,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制定了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扩张的计划。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帮助镇压。日本趁机派兵到朝鲜,制造事端,对中国开战。

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日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保留了严重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展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首先目标便是台湾和朝鲜。早在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遇到了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在英美的“调停”下,日本从中国勒索了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2、日本的侵略行径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势力的发展;德法为了乘日本侵华之际夺取新的利益,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野心,但准备尚未就绪,也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战争爆发的前夕: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日本也趁机进入朝鲜。起义平息后,清政府建议双方撤军,但是日本拒绝撤兵,反而加派军队,蓄意挑起战争。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而不认真备战。结果“调停”均告失败,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清政府命济远、广乙等舰护送仁字军增援驻朝鲜牙山清军。7月25日晨,当济远等舰队返航驶至丰岛海面时,突遭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袭击。济远、广乙被迫还击。广乙中弹起火后个搁浅焚毁;济远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命令树白旗西逃,水手王国成等自动操尾炮击中紧追的吉野。清政府雇佣的英船高升号及同行的炮舰操江号,赴朝途中在次与日舰遭遇,操江号被俘,高升号被击沉,船上清军官兵约850人死难。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中国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瓜分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甲午中日战争后年以后西方列强对华输出的变化的特征:
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1.第一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①发动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②占领部分领土③开埠通商④设租界⑤掠夺关税、沿海、内河航运权;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①军事上:继续发动侵略②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③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几个最早”:
1.最先取得借款权的是俄法;??控制经济命脉
2.最先取得铁路开采权的是法国??军事镇压;经济掠夺。
3.最先取得开设工厂权的是日本??阻碍民族工业。
4.最先取得矿山开采权的是法国??重工业无从发展。
5.最先强占租借地的是德国??胶州湾。



清政府借款和今天中国政府吸引外资有何区别?
1.背景:清政府??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被动地接受其剩余资本,是在战败情况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条件下。
今天??面临发展中国家共同的难题,即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与中国现有资金短缺相矛盾的情况下。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情况下主动实行的。
2.目的:清政府??主要用于战争赔款;
今??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3.性质:清政府??带有苛刻的条件,回扣盘剥重的奴役性贷款。
今天??坚持与各国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
4.影响:清政府??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
今天??取得显著成就,外资和中外合资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西方列强为什么19世纪上半期以商品输出为主,而19世纪末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1.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资本家能在本国找到投资场所从而获利;(2)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很低。(3)资本家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条件,因此没意识到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能带来更多好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这种意识,它是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
2.在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主要帝国主义聚敛了大量财富,由于垄断组织竞争激烈,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投资设厂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主要经济侵略形式。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方式??影响:
1、争做中国的债主??列强通过借款向清政府施加政治压力,以达到控制中国命脉和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重要手段。
2、抢夺路矿和办厂权:
(1)争夺修筑铁路权??直接控制了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掠夺财富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争夺开矿权??使中国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阻碍了重工业的发展。
(3)争相开设工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神圣的领主被肢解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原因:

1、根本原因: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2、直接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及其实质:
1.原因:
(1)由于美西战争的进行,美国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需要提出新的对华政策。
(2)美国企图进入中国市场,加深和扩大侵华,分享侵略权益。
(3)美国军事实力仍逊色于欧洲列强,军事实力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
(4)美国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19世纪90年代,美国一跃为一等工业强国。
2.政策的特点:
是在承认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由此而取得的各种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列强在华享有均等的权利,即“利益均沾”。
3.实质:
是美国侵略行为的体现,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反映了美国独霸中国的野心。这不仅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这一政策,使美国在华势力大增,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时局图:
《时局图》是根据兴中会会员谢赞泰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改绘的。图中熊代表沙皇俄国,犬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


19世纪末美国侵华政策的演变:
1.演变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基本上是追随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充当帮凶。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后,是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2.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美国追随英法,参加多次侵华行动。因当时美国军事、经济实力远落后于英法,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也不可能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19世纪末,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一位,扩张有了经济实力。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已经形成,美国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但当时美国军事实力还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反战运动,不可能采用军事手段。这样美国就试图凭借经济优势,在竞争中逐步排斥其他帝国主义列强,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于是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教你如何巧妙“背”历史知识要点
下一篇:初中历史知识点: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历史知识点:黄海大战】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知识点:黄海大战】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