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讲解汇总

逍遥右脑  2016-03-15 10:49

初二语文议论文训练:论精神(附参考答案)

①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②〔 〕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 〕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③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④在这个精心与细心之间,差距天上地下。⑤德国化学家维勤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发现”钒”的机会;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⑥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新元素”溴”失之交臂;法国化学家波拉行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⑦1872,英国人欣克把π推算到707位,可是后人发现他推算到528位就算错了,以后接着算的20完全是白费工夫,真是一时疏忽,后功尽毁。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这句话当成为科学技术人员的座右铭。

  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论点。

  2.填入第②句的〔 〕中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A.只要就B.只有才C.如果就D.因为所以

  3.第③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文中属于事实论据的有第_______句,属于道理论据的有第________句。

  5.文中加”.”的词”后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析第①句中加点词”只”表示作用。

  【分析】
  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认定,我们可以通过文中论据所起的作用来认定中心论点,(5)、(6)、(7)句分别举了一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8)句引用钱学森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它们都证明了文中的第一句话,可见(1)句应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而文中的(2)句是对(1)句的补充和说明,(3)句和(4)句是为了引出所举事例,它们都不是中心论点。

  2.仔细读第(2)句话可以看出,”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的推理论证,精细的测量计算,精确的搞好试验”,是”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的条件,所以选项A、B符合要求,但B项更强调了”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的条件,所以应选B。

  3.第(3)句将”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跟”细心的人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作对比,所以(3)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4.通过对第1题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本题的答案:属于事实论据的有(5)(6)(7)句,属于道理论据的是(8)句。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后功”即后来用的功夫,指欣克在л值推算过程中后20间从528位至707位的推算,答这道题应注意仔细读第(7)句话,答得要具体。

  6.此题考查对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只”表示范围,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科学规律,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一部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拓,必须冒险。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的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可见,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危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明论点,作者用了几个论据,请依次概括出来。

  3.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开拓,必须冒险”是个__________句式。(肯定、否定)
  变换成双重否定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换成反问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分析】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论点,证明论点,总结归纳,所以论点应是开头一句:为了开拓,必须冒险。

  2.本题考查对事例的概括能力,注意仔细读文中所举的事例,概括时应抓关键词语,答案依次为:达尔文不因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诺贝尔不因炸药爆炸而中止化学实验;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奥秘。

  3.本文举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论点,所以答案应为事实论证。

  4.”为了开拓,必须冒险”一句中未用否定副词,所以是个肯定句,若变成双重否定句应加上两个否定副词,不能改变原意,应这样论:为了开拓,不能不冒险,若变成反问句应为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这样不会改变原意,答案为:为了开拓,能不冒险吗?

  5.根据对第一题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应为C。  

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真理。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严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
  (摘自上海市初中语文补充教材《说疑》)

  1.文中第一个”断言”的词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是不能改成”要敢于疑,也要善于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若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议论性文字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词汇的积累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断言”是动词,意为”给某件事物下结论”。

  2.这道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在”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疑”,”学”是”疑”的基础和前提,改后,就成了”疑”为”学”的前提了,不符合实际。

  3.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和句式的掌握,这个句子是个反问句,即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是个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若将其变成陈述句,应是肯定形式的陈述句,这样才不会改变原意,答案为: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

  4.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论据的作用来认定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举了若干事例,有一个事例详写,即伽利略通过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等例子写得简略,举这些例子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本文第一句话: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句话即是本文的论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初二下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三招助你学好初二英语学习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二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讲解汇总】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讲解汇总】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