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2-12-29 16:40
据调查,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大多数没有课前的习惯。
很多同学认为预习就是自学,所以这种“预习”既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好。
我经常听到同学们诉苦说,自己明明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讲,可是总是不知不觉地走神,每次课后都自责、后悔,在桌子上贴提示语也不管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大体来说,如果我们在听讲课时缺少与本课相关的背景,就等于没有目标牵引或任务驱动,所以就缺少主动性,不能实现双向互动,注意力肯定会不稳定,溜号便有可乘之机。学习是一个程序,每一步之间都环环相扣层层相因,所以,要补好预习这一启始程序。
其实,预习就象军事战略上的侦察活动一样,即,要战胜对方得先了解人家的底。我们上课学习也是一样,必先通过预习来知已知彼,从而提高课上的,掌握课上的知识。
可见,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预习是个必不可少的一环。
预习是为了上课更有效!
怎样预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笔者给出如下三种预习方式,方便同学们进行选择实践。
课前预习(小预习)——扫除障碍,明确目标。
这是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习方式,时间安排在每天晚自修后段、早自修,或者是课前的几分钟。只要对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粗读一遍,用铅笔标出如下问题就可以了。第一类问题:漏洞。即,这类问题是已经学过的,但我已经忘记了,它可能是旧的概念、定理、公式和原理等。找到后,用铅笔标上“○”号,表示这是漏洞,赶紧补上,以免成为课上听讲的障碍。(我们在理科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要讲的是解三角形的知识,可是在推导新定理的过程中却用到以前学的三角函数变换的知识,而课上老师会认为这是大家已经掌握的,所以不会也不能过多重复,如果你已经把相关的知识忘了,一下子就停止在这个知识点上,老师往下在讲什么你就不清楚了,当你再跟随老师的时候,知识已经“脱节”了。如果在预习时,发现并标明这些问题,马上温习,补上漏洞,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第二类问题:重点。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它一般出现在标题或文本的中间部分,新教材里会对一些核心概念等用黑体字标明。如果自己还有补充,就用铅笔在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用“☆”号标出。提醒自己这是课上要专心听的地方,便于把自己对本内容形成的初步印象与老师课上的讲解形成对比。第三类问题:关键词。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要打好双基,这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要紧紧抓住概念叙述过程中的关键词,并用“·”标出。这在后续的听课过程中可以和老师的讲解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把握得是不是准确。第四类问题:难点。顾名思义,就是本课内容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后用“?”号标记。很显然,这是自己课上要集中精力去听的,激发自己迫切的求解。
这样的预习虽耗时不多,却实现了“扫除障碍,明确目标”的前期准备,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暗示”。有了这样的目标牵引与任务驱动,自己课上一定是积极主动的,怎么可能会经常溜号呢。
坚持做下去,效果是惊人的!
章节预习(中预习)——发现重点,弄清框架。
这是对知识的模块式预习方式,所需时间相对较多一些。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其它相对较长的自由时间里。和课前预习不同,同学们可以按如下几点来操作。
读读本章(单元)大标题。想想“这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有关这一章的我都知道哪些”、“本章将有哪些我已经学过的知识”等。
读读本章开篇的学习目标或引言。想想自己“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完本章我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
读读每一小节的标题。想想它的含义,这不仅是本章知识的子目录,也是本章知识的关键词。
读读每小节的第一段。新教材中每一小节往往都是由一个小问题或者小故事开始的,在我们的思维被激起后提出新的概念,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读来轻松愉快,对提高本学科的学习非常有好处。
读读每一小节的黑体字(或图表)。视觉性材料能成为容易掌握要点或细节信息的引路人。
读读课后题。大体知道这一章的内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大体了解将来要怎么考。
读读小结和阅读材料。因为的是网状的 学习规律,章节后的框图式或条目式的小结非常便于我们结构化、系统化地掌握知识。而阅读材料要么非常经典要么非常生活化,对培养我们的“问题解决”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课前的预习相比,章节预习的方式会使我们的站得更些。不仅对背景知识有了准备,而且这种心理上的优势更容易促成上的思维互动,使自己在上有选择地听,有主动权地做。
学期预习(大预习)——立足整体,高瞻远瞩。
这是预习的高境界。这种预习方式对时间要求更多,对自学要求更高,也是成为一个学习高手的必经之路。时间安排在开学前或学期初学习任务不太忙的时候。集中一定的时间通览新的教材,进行较为系统的自学,从整册教材的角度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便缓解开学后平时学习的困难。
这里介绍一种称为“SQ3R”的阅读。“SQ3R” 的观点是阅读如登山:初次登某座山时,先做深呼吸,大致察看一下山的轮廓后,再开始登山。看准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山势怎么样?山谷有多深?在登山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树木或山谷,还有围绕着山谷流淌的清澈的水。登上山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俯视一下那座山的模样。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整个轮廓,而且是遥远的、模模糊糊地看到江河、田野和村庄,异样的风光尽收眼底。
什么是“SQ3R”?SQ3R学习法为美国艾阿华心理学教授罗宾逊(F.P.Robinson)所提出的一套读书方法。“SQ3R”是指①浏览(Survey)→②质疑(Question)→③精读(Read—R1)→④背诵(Recite—R2)→⑤(Review—R3)。
基本步骤
第一步,浏览全文(略读)。就象登山前先观察整体山貌一样,先扫一下目录,大体有个印象。然后粗略地看一下每一章的小主题及第一个段落或序言,并对每一章的小结部分也进行略读。这样,在心中就有了本册教材的知识轮廓。
对于不爱读书的同学,采用浏览的方式是非常好的“收心”手段,在略读的翻看过程中,会让自己慢慢静下心来,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状态。
第二步,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我们由标题或知识轮廓而产生疑问,构成了继续阅读的目的。其实,对于不善于质疑的同学,可以采用把标题改成提问的形式。如把标题 “等差数列”改为“什么是等差数列,它有什么性质吗?”这样就会对阅读产生好奇心,在这种任务驱动下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尤其是知道要通过阅读才能够解决自己的“为什么”后,就等于明确了继续进行下一步骤的目的。就好比,在旅行时把对旅行的期待转换为“到目的地后玩什么、怎么玩”一样。
第三步,阅读。经过浏览全文和提出质疑这两个阶段,为寻找答案或解决疑点,接下来就要精心细读教材了。此时的阅读目的很明确——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按每一章节进行阅读,边读边想自己曾经提出的问题,并用铅笔把自己认为重点及难点的地方分别用“☆”和“?”号标记。
这里提几个小技巧:
·重点放在自己上一阶段所提出的问题上,从而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
·读完一小节,尝试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在课本的空白处简单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疑点。
·手不离笔,随时圈点或记录。
第四步,背诵。这里背诵是一种有声思考,这是预习甚至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因为,通过阅读完某章节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刚刚解决的问题,更易于消化吸收,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否则,这些认真解决好的问题转眼就烟消云散。想想看,每年都有很多毕业生急于报高一学习的班,可是在学过了当时也明白了以后因为没有进行背诵这个步骤的强化,导致高一开学后所有学的东西几乎全忘光了,实在可惜。
再提几个技巧:
·把某一章读完后,暂时放下课本内容,把小标题以疑问句的形式写下来,独立回答。
·对于已经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
·在练习本上边写要点边背诵。“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
·如果背诵困难,重新再看一遍本章内容。
第五步,复习。对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或章节都进行了前四个阶段的操作以后,要进行整理和综合,使知识掌握达到系统化,以达到“站在山项上”的效果。所以要进行复习,这里的复习可以是滚动式的,若章节不多也可集中复习。
几个技巧:
·把教材中每章节的核心内容用几个句子概括一下。
·对照每章节后的小结框图,用自己的话复述本章重点内容。
·动手尝试做一下章末的练习题。
如果你理解了“SQ3R”的原理与程序,不妨以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做一个实践吧,把你的感受填入下表中。
阶段
主要活动/注意事项
自我评价
浏览(Survey)
·本章标题是什么?
·阅读序言和每节小标题了吗?
·看了每小节的第一段了吗?
·是否看了章末的小结和阅读材料?
质疑(Question)
·把每节的小标题改成问句(加上“是什么”或“为什么”)!
精读(Read)
·找到这一小节的关键段或关键词了吗?
·你上面提出的疑问可以解决了吗?
·与前面学过的内容能联系起来吗?
·是否进行了勾画圈点?
·提出自己的新想法了吗?
背诵(Recite)
·不看书可否回答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自己能否把这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
·利用练习本边写边背了吗?
复习(Review)
·能不能用几个句子把这节(章)内容概括一下?
·自己能否独立画本章的知识框图?
·做过章末的部分练习题吗?
·对本章内容学习是否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