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3-04 12:04
在慢速的环境练听力造成很多缺陷,跟实际的语言环境相比,在国内的人学英语在一个明显慢的环境中,尤其是听力在这个环境很容易造成很多缺陷。
1、一个一个字地去听且不自觉地在大脑里翻译成中文来理解变成中文思维。
2、大脑反应慢、不灵活机动。
3、不能一心多用,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音上无法分神去关注图像和故事情节。
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听懂了单词但对整体意思理解跟不上。
5、习惯于把每个音的清清楚楚稍有偏差或干扰即听不懂。
6、对一次性听懂没有信心。
这里面其中的第1条习惯是非常危险的也是精听、精读非常容易造成的后果。特别是动不动就查字典的时候,其实已经演变成了中文思维一旦形成非常难改变。
在听力上先慢后快是错误的。于是先开始听慢速英语或者不断地重复单句来听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上述的缺陷,结果象新东方一位老师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每一个过渡阶段的“精益求精”?以至于每一次英语学习的升级都要推翻以前的很多积累,重新来过。让我们自己陷入一个英语学习的苦役之中。”
听力和书面语的不同就在于是一个快速的环境。我们练听力就不能离开这个环境,离开了的听懂是脆弱的。因为大脑一旦形成了某一速度,再升速的话就需要革命性地调整,结果以前很多听懂的又变成听不懂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听力上先慢后快是错误的。循序渐进也是错误的。应该直接去适应英美人的日常速度,不但是VOA?BBC更要多听影视节目。特别的不要用慢速英语来练听力但可以用来练发音。
在初期应该牺牲部分准确性来保证速度,谁都想又快又准但这只对高手是可能的。对于初学和中级水平者必须在速度和准确性之间找个平衡想要读或听的快,就不能每一个字都去认真读或听。先牺牲一部分,尝试用懂的部分去猜,学会抓关键字,忽略不重要的字,看不懂或听不懂的地方先不理会,留待以后慢慢解决。首先保证速度跟的上。
很多人很抗拒“猜”,他们只接受用字典查出来的单词,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猜”也许未必完全准确,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十分准确,至少对于初学者不需要。 学会“猜”?是学会一种快速的推理能力。特别地电视上语音繁杂、情况多变。俚语很多,没有一个快速的推理能力是不行的。过于多用字典不敢大胆地去猜,很容易造成思想僵化、条条框框太多。不是说不查字典,工作上考试上实用中的关键词去查是可以了,但平时看英语电视杂志什么的就不要动不动地暂停去查字典。
对于看影视频道我们上面所说的技巧和方法就都能体现出来,因为如果你要观看纯英文影视,语速会很快,你没有办法将听到的先转化到单个单词最后转换为意思,这样的过程,你就不需要的看接下来的情节啦!因为你永远也跟不上!所以在我们进行影视观赏学习时要学会用右脑学习。
右脑听:1?眼看和耳听同时?行,把声音整体转换成一种感觉戒图像来听懂,避开单词和语法分析。
2,用英语来思考
3,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准确预测即将听到的内容.
传统教育因为是先学书面英语后学听说的,所以总是习惯把听到的东西转换成单词来听懂也就是:声音--->单词--->意思,而我们是希望:声音--->意思,这样的听法用于听新闻或者科技报告之类的书面语还算可以但是一上英语电视电影就会觉得很累、大脑要高度运转以致完全跟丌上速度。
如果按照先声音再单词最后是意思的这种精听方式在初期的时候是给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安全感,但到了一定阶段其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因为没有建立一种直接听懂的机制,大脑需要一定转换才能听懂,很多时候不自觉地转换成中文。造成很多难以改掉的负面后果。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传统教育先学了书面语后学听说造成的。对听到的声音不能直接明白其意,必须经过其单词和句法的过渡。 英语听力阶段是英文思维形成的,如果我们在看电视之前没有学习书面语又会如何,我们无法将听到的转换成书面语,所以只能结合图像来领悟、猜测,这恰恰是泛听初期的重要一环,因为大面积听不懂且速度也跟不上,所以根本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来听、每一个音都听清楚”,这样反而避开了纠缠在单词、和单词发音上,更多地关注整体发音、整体意思、结合图像来领悟、预测而且是在高速之中完成的,这恰恰听懂英语电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