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逍遥右脑  2016-02-28 11:57



   子贡问孔子说:“有不一句话能够毕生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大略就是‘恕’吧!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以为,从踊跃方面来看,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是通过完美自己来影响别人和转变社会的。反过来,从消极方面来看,自己不乐意做的事件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推己及人,实际上就是孔子一贯所强调的“恕”道。

   孔子的“恕”道,就是老庶民所常说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具体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盼望怎么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生机怎样生涯;自己不乐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本人愿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辅助别人站得住,灵通。总之,从自己的心坎动身,推及他人,去懂得他人,看待别人。

   确实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做人的基础准则,也是一个人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个根本前提。

   我国发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例如,曾经以管理洪水而留名千古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破立人”和“己达达人”的高尚典型。大禹在被任命为治水的负责人之前,刚跟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看到了很多的百姓被洪水淹逝世时,大禹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苦楚、不安。于是他离别了妻子,带领27万治水大众,废寝忘食地进行劝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进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由13年的奋战,大禹和他的治水步队畅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打消了水灾,实现了万古长青的巨大事迹。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假如让我来治水,必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有我把河道疏浚,让洪水流到附近的国度去就行了,那不是费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处所,成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祸。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嫁祸于人”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过错思维,是未免关键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固然费工费劲,但这样做既排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清除了邻国国民的灾难。人们最为钦佩和赞美的就是这种推己及人的精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智者懂得放弃,愚者牢记忧伤1
下一篇:——第二编 睿智——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文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