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2-27 09:23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5.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9.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1.《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 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16.右图中人物主持政务以后,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人才,形成“外朝”和相对应的“中朝”(“内朝”)。他即位后,还下诏策试贤良,让中央和地方上荐举人才。他在位期间,该朝代出现强盛局面。他就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表明:?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18.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1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官员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皇权的不断加强2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 B. 民间的传说 C. 史家的研究论文 D. 秦简的记载21.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又是周礼的根本原则。(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6分)?(4)周天子常称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结合材料解释原因。(4分)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应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8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这两种选官制度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4分)(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4分)28.(6分)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部分)。?根据以上地图并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方国联盟湖北省沙市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9月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